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各地商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商会

历史徽商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2日   阅读次数:2520次  

历史徽商的当代价值

/王世华

 

明清时期的徽商和晋商,堪称中国商界的双子星座,他们共执商界牛耳,持续四五百年。尤其是徽商,仅在一府弹丸之地崛起,足迹几遍宇内,资埒王侯,富甲一方,嘉惠当时,泽及后世。

虽然历史徽商对我们今天来说已是“明日黄花”,但历史徽商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今天的新徽商认真借鉴。

 

对新徽商创业的启迪——历史徽商的艰难崛起

 

徽商故里是丛山峻岭的山区,虽谈不上穷山恶水,但生活条件十分艰难。所谓“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就连这可怜的“半分田”也不是旱涝保收的沃土,而是刚硬贫瘠之地。十日不雨,土地便旱得龟裂;一场骤雨过去,又引来山洪暴发,粪壤之苗被冲得荡然无存。

徽州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并没有因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而向命运低头;相反,他们奋然崛起,寻找机会,另谋出路。

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只要运粮到北部边塞指定地点就可领取盐引,从而获得食盐的专卖权。一些敢为人先的徽州人抓住这一机遇,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到边地,成了第一代徽商。

徽商的市场意识都很强,他们善于审时度势,抢占市场。随着东南经济的发展,木材需求量很大,一大帮徽州人就开始经营木材。为采购名贵木材,他们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的原始森林中雇工伐木,艰难险恶情形可想而知。江浙丝织业、棉织业发达,他们看到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于是一批徽商又经营丝绸、棉布,他们把这些商品沿长江贩运到湖广、四川各地,又沿运河贩运到北方各省。东南缺粮,一批徽商又将湖广、江西、福建的粮食运到江浙一带销售。明清时期,饮茶已成为风气,徽州商人又到产茶区贩茶运到各地销售,从而形成一批徽州茶商。典当在当时确实能救燃眉之急,贫苦百姓还少不了它,徽商又迅速抢占了这一巨大市场。就这样,徽商在盐、典、茶、木、粮食、布绸等几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建立了强大的商帮。

 “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不少徽商新婚不久就远出经商,长年在外,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更有人在外病故或遇难,但都不能阻止他们远行的步伐。这种万难不屈的精神为徽商赢得了成功。

 

对新徽商发展的启示——历史徽商的兴盛所在

 

历史徽商能够兴盛几百年,抢占的市场能够迅速巩固并扩大,决不是偶然的。以下几点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借鉴:

一是徽商的诚信观念。徽州作为朱子故里,儒家思想在这里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徽商对读书情有独钟。他们主要读历史,读四书五经。读历史,从中汲取丰富的经商和处世经验,使他们经商更具理性和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而四书五经,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薄利竞争,甘当廉贾;宁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徽商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的事例:清代休宁商人吴鹏翔曾买胡椒八百斛一斛为五斗﹚,已订好协议,发现胡椒有毒。卖主同意毁约收回胡椒,但吴鹏翔还是买下了这些胡椒,然后付之一炬。因为他担心退货后卖主可能要转售而害更多的人。有这样的商业道德,什么样的生意做不好呢!不能设想,一个商帮如果处处使奸用诈、欺骗顾客,还能够持续几百年

二是徽商的公关艺术。徽商基本上都是在外地经商,人生地不熟,极为不利。所以徽商每到一地,都十分注意公共关系。徽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很容易和当地官员结成比较亲密的关系,在生意上的一些障碍就不难借助官府和官员的力量加以清除。徽商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注重和当地老百姓搞好关系,在经商之地修路、架桥、捐学、赈灾、济困、焚券,获得了百姓的认同,营造了良好的经商环境。

三是徽商的重教兴文。历史上还没有那个商帮象徽商这样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徽商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而且一旦致富后,便不惜重金为子弟延聘名师,构建书屋,购买书籍,督促子弟学习,鼓励他们参加科考。徽商子弟进入官场后,就是徽商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在方方面面帮助徽商的发展。即使大多数徽商子弟不能蟾宫折桂,他们弃儒归商,又提高了徽商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商帮的发展。

徽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在众多商帮中绝无仅有。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园艺、新安建筑、徽剧、徽菜、徽州三雕、徽州刻书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无不得到徽商的支持和赞助在扬州的徽州盐商们凭借丰厚的物质条件和优雅的环境,吸引全国各地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来此寓居,切磋交流,开展创作。徽商收藏有大量的古代名人墨宝,无私供给观摩学习,对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流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与徽商交往甚密的文人必然会利用各种方式宣传记录徽商。翻开明清时期文人的文集或徽州宗谱,我们会看到那么多文人甚至著名人士为徽商写的传记、墓志、碑铭等等。这些不是胜于花钱做的广告吗

徽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蓄养戏班,重金聘请著名艺术家演出,为他们的艺术改进提供条件,促进了徽剧的发展和京剧的形成徽商支持文化事业,看起来好像与商业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促进了徽商的发展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拉近了和皇帝的距离,扩大了徽商在京师的影响,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广告效应。

其他商帮对文化事业不够重视,商帮衰落了,这个商帮也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而徽商却不同。徽商衰落了,他们支持的文化事业却成了我们今天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文化事业为徽商建立了一座座历史丰碑

 

对新徽商开拓的警示——历史徽商的巅峰衰落

 

兴盛几百年的徽商终于在近代从巅峰衰落下来。从表面上看,徽商的衰落似乎缘于客观:清政府改革盐法、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昧于大势,不能与时俱进。近代以后,外国资本来到中国,这是中国的一大变局。面对这一变局,宁波商帮停止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航运业,甚至组成航运集团;一些经营钱庄业的商人,也改营银行业;还有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甚至大批到海外发展;洞庭商人在近代也能适时开办买办业、金融业,并兴办丝绸、棉纱等实业。他们调整经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而徽商却抱残守缺,苟延残喘,最后只能被历史淘汰。这种深刻的教训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记取的。

徽商不能创新,儒家思想起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保守的思想,它不鼓励人们去开拓创新。徽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多数徽州商人是承继祖业,满足于守摊子,思想上日趋保守。从经营机制上说,徽商也没有建立起一种创新的机制。垄断经营或家族式经营,都不需要创新,一切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人思想保守,这个企业也就保守。在发展缓慢的封建社会,这或许能维持下去,可是在大变动的时代或转型的时代,就必然会被淘汰。

 

 

 

 

 

 

(王世华,男,19487月生,安徽肥东人。1973年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皖南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古代史博士点负责人。兼任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尤致力于明清徽商研究。)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