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商会
安徽与上海人文相亲,各方面往来源远流长。9月1日,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这样对上海媒体说。
沈卫国回顾了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上海与安徽之间几次较大规模的经济与人员往来:第一次是在解放初期,为支援安徽建设,上海几十家大型企业内迁安徽,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次是三线厂建设时期,一批上海的工厂内迁至安徽;第三次是知青上山下乡时期,大量的上海知青来到安徽。解放初期随着工厂内迁以及上山下乡来到安徽的这部分上海人中,有一些后来就留在了安徽,他们当中不少人发展得都不错,另外一些人后来回到了上海,但仍然对安徽有着特殊的感情。沈卫国说,以前他在地市工作时,曾经有一次邀请一些曾经在安徽工作过的上海的老工人、老知青聚会,本来只准备请200人,后来一下子来了800人,足以体现他们对安徽怀有的“赤子之心”。
皖沪间的“商业行走”却可以追溯到更远,明代著名典籍《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体现了早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两地间的产业协同效应。而在上海开埠以后,更多的安徽人涌进上海滩。据上海地方志记载,建国初期,在当时上海居民的构成中,有近10%的居民是安徽籍,仅次于江苏、浙江。改革开放以后,两地的经济与商业性往来更为密切。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有200万安徽人在上海就业,占全国各地在上海人数的近1/3。
基于“人文相亲”的深厚历史积淀之上的皖沪间的“商业行走”,将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今天上午将举行的皖沪党政最高层的“对话”以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这一过程的标志,也是一次推动。
新导向
上海与安徽经济往来将被推至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这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全新导向。
据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明介绍,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的功能区划,上海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安徽属于重点开发区域。所谓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根据国家规划的要求,今后,上海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根据国家规划的安排,安徽属于重点开发区域,其发展方向就是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国家宏观经济政府层上全新的导向,使得安徽与上海之间此番深化全面合作的举措,已经不再仅仅是安徽与上海间的“双边事务”,而是贯彻国家经济战略的具体行动。
新框架
安徽与上海之间的新一轮经济往来将沿着一种全新的框架推进。根据此前透露的相关信息,今天上午,两地将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中最具看头的当数安徽与上海在产业与园区投资方面的全面合作。
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明此前曾表示,上海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其开发区“腾笼换鸟”正在呈现加速趋势,大批产业、技术和资本正在寻求新的出路。因此,将上海开发区中的“鸟儿”吸引至安徽开发区的“笼子”中,是安徽党政高层此次上海之行的主要目的,也是沪皖全面合作新框架的核心所在。
明天,面对驻上海的跨国公司、上海的大企业和一些开发区负责人,安徽省将集中推介安徽43家条件优越的省级以上开发区,这与此前的对外招商活动主要推介具体的项目确有很大不同。9月1日,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已经向上海媒体发布消息称,安徽积极支持上海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安徽开发工业园区。省内观察人士认为,安徽目前有近90家省级开发区,但开发区整体开发程度却不高,因此,与上海的开发区实现“点对点”式的对接,或者引进上海的开发区管理人才来“经营”管理安徽省内的开发区,显然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尝试。
新态势
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沪上资本大举入皖,势头越来越活跃。2004年,上海在皖3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共有341个,总投资近300亿元,而到了2005年,上海在皖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增长一倍以上,达到726个,总投资也增长了一倍,达到600亿元。而今年,仅1~7月,上海在皖3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就达到629个,总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去年,达到620亿元。
上海在安徽的投资项目中,制造业、采掘业等第二产业领域是投资重点,2004年,投资超过300万元的上海在皖投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为195个,2005年,为382个,而今年1~7月,已经达到366个。第二产业投资项目数量上连续三年成倍增长表明,上海对安徽的产业与资本转移已经加速。
安徽也从这种产业与资本转移中获益,安徽的很多重点建设项目中均闪动着上海资本的身影,比如有着安徽工业“一号工程”之称的皖北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上海焦化就是投资方之一;两淮煤炭基地的建设也吸引了上海资本的身影,上海电力公司先后投资建设淮南田集电厂、淮南丁集矿井,前者投资超过50亿元,后者投资近25亿元。
上一条:三洋电机欲移“脑”合肥?
下一条:安徽银行业有望统一中间业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