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按部就班加快不了发展、慢条斯理实现不了跨越。合肥要快跑,必须有更多的破题之作,必须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行城市。
合肥,对自己的现状仍保持着足够的清醒。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看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加快合肥发展,耽误不起,懈怠不得”。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合肥市九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为合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可能。
滨湖临江、引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合肥,快跑!
合肥加速度
合肥,是在以加速度奔跑。
今年上半年,合肥创下多个“新高”:GDP增长16%,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固定资产增幅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创近8年来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为1998年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同期较好水平……
合肥在中部城市中各项指标的位次也相应变化:前5个月,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在4月份超过太原市之后,到5月份又超过西安市,在对比的24个省会城市(缺杭州和福州市)中位居1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实现五级跳,增幅跃居第一。
不久前,合肥被权威机构评为“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及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和“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这组成绩单,被中部地区叹为“合肥加速度”。
工业火车头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合肥的加速度,缘于工业火车头的带动。
谈到工业,合肥市上上下下都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环视中部,河南正在打造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正在打造“8+1”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已具雏形,江西昌九工业走廊也已小具规模。
工业立市,号角响亮。合肥自去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出台《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
因为,“与其他城市相比,合肥发展不足,而发展不足又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不强,解决县域经济不强的途经也是发展工业。”
今年开春,合肥将2006年确定为“加快工业发展年”,并连续出台了“一号文件”(《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八号文件”(《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推动工业一路狂飚。
纲举目张,合肥工业高歌猛进。去年,全市共完成工业性投资89.46亿元,比2004年增长48.4%;今年刚过一半,合肥已完成工业性投资8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倍,迫近去年全年总量。上半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78.59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一季度加快了1.3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比一季度上升1.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
逐鹿中部,谁胜工业,谁胜全盘。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合肥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说,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来不得半点含糊。
长江有多远
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是合肥诸多追求中的一个。但合肥与长江的距离,绝不仅是空间的距离,亦不仅是在某种机构意义上的融入,更重要的应是在交通、资源、人才、劳动力、行政效率、机制、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接轨。
滨湖新城的建设,打开了一扇门。在空间意义上看,这是合肥城从环城时代到滨湖时代的延伸,下一步,无疑将是向临江时代迈进;而从城市发展战略的眼光看,这扇门打开后,融入长三角的决心从而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融入的过程绝不仅是合作的甜蜜,同样会有竞争的压力——对于资源、人才和劳动力的争夺,将使融入的过程更加考量一个城市发展的内涵。
合肥是承接东部产业、资本转移的第一站,但地理位置并不是唯一的砝码,若是环境不够好,合肥这个“近水楼台”的第一站,面对的也许只能是“过路财神”——经济发展的竞争、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环境之争”上。
在中部地区,定位为东部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城市,除了合肥,还有长沙、南昌,竞争激烈,而且从实力看,合肥并不占优。如何形成投资凹地效应,让资本之水汇聚合肥?合肥的“效能风暴”,做出了有力的注脚。
依然是从2005年开始,合肥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环境是加快合肥发展的第一动力”、“环境好不好,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机关作风、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合肥市领导层形成共识后,开始“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
向东、向东,合肥的脚步一刻不停。从高层领导的频繁造访长三角,到民间日益浓密的交往,都充满着合肥亲江、向海的热情。
城市DNA
今天的中国,没有哪个城市不在拼命奔跑,无论是先发的发达城市,还是崛起中的中部城市,抑或处于大开发中的西部城市。
合肥凭什么比别人跑的更快?合肥如何保持加速度?
或许这要从合肥这个城市的DNA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个在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的城市。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今天,合肥交通枢纽的雏形初现,使未来的发展在行动上有着更大的想像空间。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紧邻“长三角”经济圈。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而这个区域、这5亿人口,是目前中国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消费中心。
放眼中国,合肥扼住了版图上的必争之地,这为合肥保持加速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个在文化上充满着包容精神的城市。
居长江之北、淮河以南,合肥人的骨子里渗透着兼容并蓄。所以,合肥人不仅喜欢辣得要命的川菜、火锅,也可以接纳清淡爽口的杭帮菜。
怀兼容之心,合肥先后与英、日、美等国九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至2006年上半年,累计引进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817家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外经外贸连续多年位于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兼容并蓄,合则两利,成为合肥保持加速度的文化支撑。
——这是个在科技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
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校近百所,拥有国家和省部属科研院所200余个,拥有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多个,拥有两院院士31人。不久前《福布斯》中文版评选“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时,合肥市的劳动力素质指标在661个城市中名列第九,高级人才指数名列第5。
2004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合肥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为合肥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在本次党代会上,合肥再次明确提出,科技创新要走在中西部前列。
“合肥创造”与“合肥制造”从此将两翼齐飞,成为合肥保持加速度的深层动力。
——这是个刚刚经历了一次观念革命的城市。
先有拆违之举。拆违,从看得见的层面看,是拆除了巨大面积的违建,赋予城市发展新的空间;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这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公众由此建立起来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民意识,无疑将成为城市DNA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基因,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无形资源。
后有效能革命。与拆违相同,效能建设的大手笔,其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时一地效率的提升,而是将服务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通过具体的细节得以渗透人心。
两场观念革命,在轰轰烈烈之余,是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力量,将为合肥的加速度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力。
上一条:肥东县 七年惊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