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宏观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合肥经济圈四面受挤 省会经济圈该怎么“圈”?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5日   阅读次数:502次  
尴尬

  合肥经济圈四面受挤

  一份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合肥城市建成区面积224.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224万人,省会经济首位度达16.3%。从人口上看,合肥已经是一个特大城市,目前正向300万人迈进。在经济总量上,与沿海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合肥却显得囊中羞涩。区域影响力方面,合肥不仅难让芜湖等省内城市投怀送抱,更难以让中部城市唯马首是瞻。

  据全国城市体系规划相关研究,合肥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处于比较次要位置,目前仅以“合肥城镇群”的角色处于第四级(潜在的城镇群地区)。在中部省份中,合肥城镇群仅与太原城镇群、南昌城镇群旗鼓相当,而武汉、长沙、郑州城镇群则分别处于第二级和第三级。

  合肥的尴尬,在于长江三角洲大城市连绵区与处于二级的武汉城镇群的挤压,除南京都市圈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等市“圈”走,徐州都市圈又把宿州、淮北等市视为“势力范围”。由于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因为未能成为国家骨干交通网络枢纽,合肥经济圈已经四面楚歌。

  应当看到,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先天性因素影响,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如何提升区域影响力?如何提升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合肥需要一个突破,一个质与量相互促进的突破。

  -驿动

  经济圈蓝图已绘就

  在“十一五”规划中,合肥提出到2010年经济总量确保占全省的19%,力争达到21%,力争主要指标在中部乃至全国省会城市位次前移。同时,合肥要通过与长三角城市、省内沿江经济带及蚌淮城镇群的有效合作,推进产业互补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全面发展,最终与南京、杭州一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次中心城市。

  专家对此指出,根据“十一五”末或更远的城市人口规模判断,合肥应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发展的弹性,长远发展还应考虑以城镇群或都市圈发展模式时的城市应对策略。

  2003年,合肥编制出一个省会经济圈蓝图,即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六安、淮南、蚌埠、滁州、巢湖、芜湖等城市建立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并逐步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融合。它分三个层次,其中内部圈层以合肥主城及外围城市组团(上派、店埠、科学城等)组成,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基本半径为20~30公里;中部圈层为城市外部拓展区,基本半径为50公里;外部圈层为协调发展区,包括六安、巢湖、淮南等城市,基本半径为100公里。空间发展战略上,该规划设计合—宁、合—巢—芜、合—铜、合—六、合—淮5个发展轴。

  2004年末,合肥还提出“9+1”城市圈发展战略,即以合肥为中心,建立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六安、巢湖、滁州、池州1~2小时经济圈。

  -声音

  合作共赢加快发展

  很显然,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转移区,合肥提出建立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就是要引领我省快速东向发展,并与武汉经济圈、中原(郑州)经济圈一起带动中部崛起。之所以构建省会经济圈,合肥不仅想通过协作发展壮大自身,更重要的是在协作发展中寻找自信,培养引领一方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目前,从规划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联盟等方面,合肥已纳入长三角经济圈范围。专家们更多认为,合肥要实质性地融入长三角,需要本身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过分极端化发展格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共赢是加快发展的不二选择。

  早在2001年,我省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程必定就对合肥区域经济发展提出见解: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已客观形成合肥经济圈,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仍较弱。培育和发展合肥经济圈的根本任务有两条: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二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通勤体系。

  近年来,以芜湖、马鞍山等5个城市为主组成的沿江经济带,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据省社科院乡镇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分析,沿江5座城市若分散开来,均不能与合肥相提并论;若呈组团式发展,合肥则难以与其比高低。

  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也指出,“马芜铜”地区的发展之所得到重视,不是因为单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而是连绵的发展态势,并且很可能是我省最早融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地区。

  其实,关于构建城市经济圈,还另有声音。省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傲兰曾建议,我省应着力整合合肥和芜湖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构筑“合芜”带状都市圈。记者还注意到,无论是合肥都市圈规划,还是南京都市圈规划,两者均认为:未来南京与合肥将融合成为双核心的“宁合城市圈”。

  -谋划

  如何构建省会经济圈

  合肥市九代会上,孙金龙在作报告时指出,合肥作为省会,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要讲中心城市带动,首推合肥;同时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提升省会形象、形成省会经济圈。

  那么,合肥该如何构建省会经济圈?前不久,合肥市规划局向该市主要领导递交一份《关于未来5年合肥城市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的建议》。这份4000多字的报告,主要内容就涉及合肥都市圈建设。

  根据报告,合肥近期亟需关注的重要项目主要在通勤,以强化合肥大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目前,合肥须尽快推进的项目有沪汉蓉铁路建设、合蚌快速客运线路建设、合九铁路改造升级、合阜与合六高速公路建设及机场搬迁等。此外,巢湖治污直接影响合肥未来发展,“引江济巢(淮)”是一项最有可能改善巢湖水质且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工程,可实质性地推动合肥滨湖、滨江的发展趋势。

  如今,合肥作为我省首位中心城市已无可争议,但构建省会都市圈仍需要区域协同发展。当前,合肥应着手建立以合肥为核心,包括六安、巢湖,甚至蚌埠、淮南、芜湖、安庆等市的“城市联盟”,在尊重现有管理的基础上,共谋发展。

  合肥要构建省会经济圈,必须内强中干。目前,合肥已为未来定下“141”城市基本形态。“141”结构一旦形成,城市人口规模可能超过800~1000万。作为一个靠外力推动发展的城市,合肥快速发展需要强大、超前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由此,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成为合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筹码。

  滨湖新区是“141”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团,是合肥进入巢湖时代的重要步骤,也是构建省会经济圈、增强辐射力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今,滨湖新区已被看作合肥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竞争融合的先发区。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市和科教中心城市,科学城建设对合肥吸引科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关联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效应。

  近一段时期,这是合肥构建省会经济圈的两张“王牌”。 (胡佩)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