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宏观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合肥:设置三道“门槛”拒绝“三高”项目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4日   阅读次数:687次  

  今年初,合肥出台了“一号文件”和“八号文件”,每年拿出5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节能节地,促进农业产业化;设置规划、环保、土地三道“门槛”,拒绝“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业项目进入;依据新编制的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优势产业。8月11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拿给记者一份“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奖励兑付表”。他介绍说:“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发展,市政府已经拿出1.06亿元财政‘撬动’资金。”

  “工业立市”重在科技创新。合肥高新技术企业已由去年的311家增加到330多家。今年以来,依托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肥设立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2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重点引进高新企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完成投资14.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性投资近两成。

  “工业立市”重在环境保护。对科技含量低、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企业,市里设立了禁入门槛,投资1000多万元的金泰农药等一些污染企业被关闭停产,科立华等一大批“三高”项目被拒。合肥要求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综合水耗比“十五”末降低3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同时出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每亩土地投资强度由目前不低于120万元逐步提高到160万元,平均产出率不低于230万元,今年上半年由此清理回收闲置土地2000多亩。

  合肥的“工业立市”以农为本,力求城乡协调。市里对助农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开“绿灯”,总投资2.8亿元的合肥伊利乳业一期工程项目于7月19日建成投产,16条液态奶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处理16万吨鲜奶,带动当地新增奶牛养殖户约3万户,每户年创收约2万元。投资2亿元的“千喜鹤”生猪深加工项目,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上百万吨。投资3000万美元的“隆平高科”种子开发项目、金润“米糠油”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纷纷落户合肥。今年上半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幅达43.9%,高新产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增长两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则由1.19吨下降到1.185吨标煤。(刘杰、何聪)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