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宏观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工业之舟破浪远行--祁门经济开发区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31日   阅读次数:400次  
走在慈张公路祁门东线23公里的土地上,竞相崛起的工厂、忙碌的建设工地、川流不息的车辆,使这里成为这个深山农业县快速挺进工业化的主战场。这就是投入资金4.5亿元、入住企业53家、吸纳劳动力8000多人的祁门城东工业走廊。8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将祁门东线5.3平方公里的区域确立为安徽省祁门经济开发区进行筹建,筹建期间,有关政策参照省级开发区执行。祁门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是2004年以来祁门县为打破工业“瓶颈”、实现富民强县而实施的“工业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祁门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能实现环境经济双赢、具有巨大带动效应的发展舞台。眼下,在省政府给予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全县上下正满怀豪情,构建和谐环境,用好用活政策,全力驾御祁门经济开发区这艘工业之舟,在扩大开放、奋力崛起的大旗下,乘风破浪,竞速远航。

  新世纪之初,在周边区域工业经济普遍上扬的时候,祁门工业却跌进发展低谷: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2003年底,该县规模以上企业减少到8家;民间资金雄厚,但投入工业气候没有形成;在东向发展的潮流中,招商引资地缘优势不明显;再加上祁门地处深山区,工业用地少,致使用地成本比周边区县高上数倍。在艰难的现实面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还是深切思考,重整旗鼓,迎难而上,再创辉煌?祁门县选择了后者。2004年,祁门县制定下发了《关于工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工业作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的根本,要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来抓。在产业定位上,要以科技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为主导。作为土地匮乏区域,在工业用地上,要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以废置土地再生利用为补充,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和财政贡献率。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要实现启动民资、招商引资、项目投资三路并进。

  为构筑企业发展平台,实现集约式发展,改变原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散乱现象,祁门县利用东线交通便利、闲置荒地较多、工业基础较好等特点,在沿线建设城东工业走廊,成立了工业走廊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在资金筹措上,采用本级财政投一点,民间投资融一点,金融机构借一点,企业自己拿一点的办法,从2004年以来,共筹措资金5700多万元,初步完成龙门坦和金字牌两个园区,启动华杨园区一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有园区“五通一平”。在产业布局上,重点把龙门坦打造成节能灯产业集群,将华扬建设为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金字牌则突出陶瓷、机电、纺织等主导产业。尽可能减低项目供地价,但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对单位面积内投资强度大、年销售产值高的项目,实行竣工后10%到30%的地价返还。管委会强化服务理念,提出“围墙内的事情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情我们办”,开辟投资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本着“法无禁止则可行”的精神,降低准入门槛,开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良好的软硬环境让祁门县形成了巨大的“洼地”效应,越过重重大山的阻隔,许多客商纷至沓来。如今,长三角来祁落户企业达到50家以上。

  2004年,浙江临安节能灯生产企业虹川照明公司被祁门的投资环境所吸引,愿意将企业整体搬迁至祁门发展。而该县决策层在分析了该企业符合当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工业污染小,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后,向它敞开了大门,并在土地、电力、税收等诸多方面提供优惠。企业当年就实现产值550多万元,上缴税收20多万元。虹川公司在祁门的成功很快被临安其他企业所得知,一时间,许多临安企业纷纷西进祁门考察,2005年,投资5000万元的新联电器落户,今年,投资1亿元的博达科技开工。三年间,一个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目前,该县集中在工业走廊的节能灯企业达到6家,各企业完全投产后,将年产各类灯管600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提供税收2000多万元。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该县积极鼓励民资投入工业,着力扶持绿色食品加工和林产品加工等本地优势产业。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出台了建立县财政工业技改贷款贴息制度,科技三项经费安排40%用于工业技改研发。凫绿公司原是一个乡间小厂,但县委、县政府看重了凫绿的开发价值,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来县城工业园区发展。目前,该公司已经成长为该县茶叶加工企业的主力军。充分利用山华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帮助其壮大规模,争取项目,使山华成为祁门绿色食品加工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军企业。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推进,落户企业不断增多,城东工业走廊成为该县工业的最强隆起区。2005年,走廊内企业总数达到45家,项目建设投资达到3.6亿元,实现产值4.52亿元,提供税收4500多万元,6000多名附近农民和部分下岗工人不出家门,就实现轻松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同时,该县工业经济也逐渐走出低谷,工业脊梁不断挺起。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实现高位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户,1至7月,全县实现现价总产值386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工业增加值12626万元,同比增长56.6%。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