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宏观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凤阳五代花鼓女联袂演绎“东方芭蕾”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09日   阅读次数:742次  

8月9日电8月7日下午,凤阳县“万世根本”大明鼓楼基座上、朱元璋展览馆前,出现了特别罕见的一幕,曾经于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出、建国后的“第一代”花鼓女刘明英,与后“四代”花鼓女,联袂演绎“东方芭蕾”,让人们一饱眼福。“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乡镇,是根植于凤阳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瑰宝,她起源于元末,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凤阳花鼓”剔除了小锣,增加了新手法,改称“双条鼓”。1955年,凤阳花鼓曾唱到中南海怀仁堂,刘明英、欧家林、邓泽菊等凤阳青年花鼓演员以《王三姐赶集》,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赞赏,周恩来总理称凤阳花鼓为“东方芭蕾”。当时进京演出时,刘明英,只有18岁。5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刘明英已逾古稀之年,被当地人誉为建国后“第一代花鼓女”。

  近年来,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该县文化部门成立了凤阳花鼓艺术团,对团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如今,凤阳花鼓经常出现在招商引资、旅游推介、艺术表演、比赛等活动中,每年在国内演出都达100多场;还在县老年大学、凤阳师范、县实验小学分别开设了老、中、青三代的花鼓艺术表演专业,进行普及与发扬,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唱得更为响亮、欢畅,舞得更加绚丽、多姿,大放异彩。

  今年6月1日,文化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入选名单,凤阳花鼓以曲艺类项目入选。

  为了更好地保护凤阳地方品牌,使之成为凤阳县对外的名片和极具魅力的一个品牌,凤阳县已经申报办理商标注册申请事项。国家商标局经过初步审议,认为手续齐备,资料完整、规范,于日前正式接受了“凤阳花鼓”商标注册申请,这标志着“凤阳花鼓”商标注册已进入法定程序,即将成为合法的注册商标。

  目前,为敲响“凤阳花鼓”品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凤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凤阳县正在筹办首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

  平常用于表演的花鼓鼓面直径为10cm,鼓身直径为13cm,鼓面距离为6cm,鼓条长55cm。2005年5月,凤阳县旅游局、朱元璋展览馆制作了迄今最大的花鼓——凤阳花鼓鼓王,鼓面直径达200cm,鼓身直径为230cm,鼓面距离为120cm,鼓条长88cm。今年7月,凤阳县委宣传部创意制作了最小的花鼓,鼓面直径为2cm,鼓身直径为2.3cm,鼓面距离为1.2cm,鼓条长8cm。凤阳县正在积极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申请,把一大一小两个花鼓申报为中国之最。

  为庆祝凤阳花鼓这一系列喜事、盛事,8月7日下午,曾经在中南海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出、建国后的“第一代”花鼓女刘明英,与“后四代”花鼓女,联袂演绎“东方芭蕾”,让人们一饱眼福。这五代花鼓女中,年龄最大的刘明英已达70岁,最小的是凤阳实验小学的学生,只有9岁。“五代花鼓女”联袂演绎“东方芭蕾”在当地很少有人有此眼福,更别说外地人了。刘明英老人精神矍铄,面带喜色地说:“我自己表演了一辈子凤阳花鼓,也很少遇到这样的罕见情景。”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