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春到江淮,满眼生机。进入“十一五”开局之年,“十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刚刚跨过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门槛的安徽人民,又以昂扬斗志,搭建起经济起飞的平台,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增长期。
“科学发展观是打开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钥匙。”
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说,从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到“东向发展”战略;从“全民创业”行动,到政府机关的“效能革命”,在江淮大地上所涌动的崛起冲动,将使安徽在“中部崛起”中呈“井喷”之势。
创新在升华
小岗村那18个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壮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大潮的先河;率先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催生了免除农业税这一千古变革,也是“农业大省”安徽的鲜明标志。
如今,安徽开始了在免除农业税后的农村工作的新探索,开始了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新探索。围绕强化乡镇组织的服务能力,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突破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约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04年7月份开始,从理顺乡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从服务优化、依法行政、上下协调、廉洁高效入手,全省选了十八个县试点农村综合改革。
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藩篱的“傻子瓜子”曾是安徽芜湖的一张靓丽名片。现今芜湖最亮的“名片”换成了奇瑞汽车,而一脉相承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同步天下、独步中国”,去年正式上市的奇瑞汽车的新发动机ACTECO,是轿车的第一个“中国芯”。去年,奇瑞销售轿车18万多辆,出口1万多辆,并以输出品牌和CKD散件的形式,在两个国家合资兴建整车厂。奇瑞正是靠自主创新,打开了发动机的大门,驶出国门。
作为安徽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钢,几年时间,完成近200亿元的技改投资,建成多条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生产线,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正是创新精神,推动马钢由弱变强、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04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科学城,塑“创新”品牌。“你创业,我补贴;你创新,我奖励”,今年合肥推出的创新创业基金,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知识创新,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基地。
“创新是崛起之魂。”安徽省长王金山说,要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安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承安徽的改革创新传统,坚持发展为上、创新发展、勇于争先的“崛起精神”。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竞争合作的“崛起文化”,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
“脊梁”在挺起
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安徽看到了奋力崛起路径,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同时安徽也看到自己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民营经济比重低的“四低”“症结”,看到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三个不平衡”,成为制约崛起的“软肋”。
为破解“四低”和“三个不平衡”难题,安徽创造性地提出“861”行动计划,建立了800多个项目、投资超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库,建设加工制造业、能源、高新技术、优质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八大产业基地,构筑防洪保安、通达、信用、人才等六大基础工程,计划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万亿元。其落脚点就是抓住新型工业化“牛鼻子”,核心任务是锻造安徽工业化“脊梁”和区域经济发展“脊梁”。
“861”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完成投资1800亿元,建成130多个大项目,在建300多个项目,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这些重大项目也有效激活了民间投资和整个社会需求。马钢、海螺等500多家安徽“顶梁柱”工业企业,增强了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同时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加速形成,工业经济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34%%上升到2005年的41%%以上。
“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长江、淮河),唱响黄(山)梅(煤)戏”。安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形成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正成为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脊梁”。
正在逐步提高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合肥,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3.6亿元,占全省的15.9%%,初步形成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色带动周边地区的“省会经济圈”。
沿江城市已经成为安徽重要的经济“据点”,2005年,沿江八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42.1%%。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的奇瑞轿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新型建材,安庆的石化,池州的旅游和建材,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进下,独具特色的城市群正在迅速形成。
我国目前规模最大、集约化程度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系统化重化工业工程,总投资约300亿元的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把一吨煤‘化’成三吨煤价值”的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正全面建设,这也是两淮煤炭基地由“开采型”向“资源利用型”转变的开始。以淮南淮北和蚌埠“两淮一蚌”为核心的“沿淮城市群”,依托资源禀赋,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全力建设“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发展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生物制造产业,带动皖北地区的奋力崛起。
创业在行动
3月15日上午,当涂县为农民举办了一场“东向发展、全民创业”报告会,马鞍山安康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坤才讲述了从白手起家种蔬菜、到创办公司,在创业路上多次跌倒不气馁的感人事迹。去年6月,安徽省在与浙江接壤的宁国市召开“加快毗邻苏浙沪地区发展座谈会”,安徽23个“沿边”县市聚集一起,与省委、省政府共商“东向发展”大计,路向东修,眼向东看,全力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塑造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的“桥头堡”形象。
东向发展的基础是全民创业。如今,像当涂县这样的创业报告会在安徽各地不断上演。用典型的事例来引导创业的氛围,用周边发展的事实形成创业的动力,用自身发展的成就树立创业的信心,用造福一方的责任激发创业的热情。安徽省委、省政府以政策、舆论推动全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强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努力激活社会创业资源,促进全省上下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把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科学机制、让干事业的人有为有位作为深化干部体制改革的重点,安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用对事业的热情和激情,促进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的转变,引导和激励干部从“前程型”向“事业型”转变,形成谋事业、求发展、比贡献的社会风气。
创业求发展,关键在环境。安徽各地纷纷推动效能建设,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合肥市在“效能风暴”中,不仅精减123项行政许可事项,还拿出5000万元专门用于企业的审批费用减免和代缴,让原来三个月才能办下来的审批事项,一天就可以办结。3月下旬,安徽召开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要求通过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否定报备、首问责任、失职追究和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向“官气暮气惰气俗气”“开刀”,这场被称为破冰之举的“效能革命”,旨在打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刘杰、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