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徽商故事
二、徽商在杭州的主要经营行业是:
1、 盐业
两浙是全国著名盐场,浙盐贩销到各地。“五乡贾者,首者鱼盐,次布帛,贩缯则中贾耳。”徽商许光禄“用盐,贾武林。”朱介夫,“父性山,盐客武林。”吴钕拙,“其盐贾,三岁一更,则又徒钱塘。”汪道昆的先世,“自大父沆贾始宗盐,……世大父……徒武林,业起。”程长公,“以盐贾浙江。”江终幕,初从兄在钱塘为下贾,后经商青齐梁宋等地,发财后,“归而治盐钱塘。”叶道传曾官至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后辞官,客籍仁和,“隐盐业中。”也有盐商富了,声望提高,任祭酒。如程长公,“浙贾盐,……为诸贾人祭酒。”盐商在杭州聚居于贺衢,另有“徽州弄”,“地滨大河而近盐桥,有徽州盐商居此。”
2、 木业
徽州盛产木材,冬时砍木,待夏时河水泛涨,“寄一线于波涛巨浪中”,至浙贩卖,获利颇巨。其线路,“出浙江省,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西下,为力甚易。”如
“黄义刚,字养浩,……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叶明绣,“尝购木钱塘。”浙江严州府也是一个盛产木材的地方,靠近徽州,徽商也插手于严州的木材买卖活动。开化县“民间惟栽杉木为生,三四十年一伐,谓之拼山。”由于资金过大,非开化商人力所胜任,唯赖资金雄厚的徽商,“当杉利盛时,岁不下十万,已故户逋赋,然必仰给予徽人之拼木盈,而吴下之行货勿滞也。”
3、 典当业
徽商经营典当与晋商齐名,尤以休宁商人为最著,“治典者亦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者,以专业易精也。”小说《浍园》写过一个名叫小韩的徽商典当的故事,“广开典铺,纵畜少艾,遂为杭州富人。”也有徽商在杭属塘栖镇上从事典当活动。在嘉兴一带经营典当就更多,“新安大贾与有力之家,……每以质库居积自润。”
4、米粮业
杭嘉湖一带入名以来,由于广植桑棉等经济作物,变成缺粮区,每年需从湖广等地贩运许多粮食。徽州多山少田,也是缺粮区,而徽州的粮食过去是从杭州转贩过去。据《休宁赋役管解全书》记载,“徽郡仰给江浙,…….屯溪系一运销徽州六邑粮米总市,商牙凑集,米船络绎。”另锯《抚吴缴略》所记:“率由长江从镇江进口达杭过坝,由钱塘抵徽。”在杭徽米粮贩销中,徽商从事米粮业者亦众。万历间江浙缺粮打饥,“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徽商金某,在“浙涝田苗浸,或有窃高田苗种之,相争无几”时,遂购苗于“他郡归以遗争者。众大惭,乃止。“从以上二例可见,徽州米商几乎垄断了江浙杭粮食市场,而财力充足的徽州粮商,大都是从远方购粮以济浙粮之乏的。
5、饮食业
徽商除了经营大宗商业项目以外,对绳头小利的行业,如饮食茶馆业也不漠视。杭州为旅游胜地,游客不绝于途,饮食小吃也必不可少。在杭州城内有“徽州馆店“,所卖为颇具徽州风味的”小碗面“,每碗十八文,”上加肉片蛋皮虾仁等物,碗大味鲜,量浅者可以抵一顿饭矣。亦有素面店,小碗每十文,加上素丝点心,净素小菜面汤个二文。“
素称:五杭:(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特产之一的杭剪“惟张小泉一家而已“。而张小泉始祖也是徽商,其祖张思家从黟县来杭,在城隍山下大井巷开一爿张大隆剪刀店。由于嵌钢技术精良,改革了过去锻打生铁成钢锋的工艺,该用嵌钢,然后选用质地细腻的镇江泥磨制刀剪,使剪刀锋利无比,赢得声誉。后传艺于其子张小泉,遂成为杭州名特产。乾隆时,张小泉剪刀曾擅名全国。
6、 长途贩运业
丝绸棉布多产于江南,苏杭为丝绸之府。全国各地都需棉、布、丝、绸。虽然经营棉布丝绸需较多资金,但此类商品轻便可以寄远,不易变质,所以徽商大多染指其间。小说《石点头》卷八《贪婪汗住院买风流》就写道:“却说哪个徽州姓汪的富商,在苏杭收买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来到荆州。“另一个侨居于钱塘后为盐商吴女拙,初亦”以贩缯起博平“徽商汪社生,则小本经营棉布买卖。”余正《癸已存稿》卷十五中记载一个徽人胡詹中,曾以杭州为据点贩卖盐、绢、茶而获利,后做玉器生意而折本。《海运新志》中也记载有徽商参加海上长途贩运“纸张布匹“,一直贩卖到了东一带。
7、 海外贸易业
杭州是一个港口城市,外港乍浦直通海外各国,徽商也热衷于杭州的海外贸易。如明代倭寇首领汪直、许栋,都先后经商后论为倭寇。万历三十七年浙江查获赵子命、沈云凤织造哈蜊斑缎私通暹罗、吕宋事件,其中就有徽商参与其事。徽商许二(栋)锯浙之双屿为剿,以杭州商品贩卖日本获大利,其“兴贩之徒,纷错于苏杭。……杭诚歇客之家,贪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之打点护送……及布帛丝绵油麻酒米等物,无不资送接济。“(《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明末距皮岛经营与朝鲜贸易的毛文龙,原系钱塘人,所招集的商人中也有”徽州朱相公“等人(《东江始末》)。徽商程钕概曾在浙江经营海外贸易,”逾瓯越至闽海,历漳泉,蕃舟贸易而返。“(程嘉燧《松园偈庵集》卷下《故处士程君墓志铭》)。
8、 徽商参与生产,使自身兼具产业资本的性质。徽商除了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直接参与商品生产过程,可获巨利。据明人胡元敬云:“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数渊。开典顿米、贸丝开车者,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所谓“开车”者,即是徽商把资金投资于丝织业,添置织机从事于丝织,这是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一种形式,表露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综上所述,徽商积极参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动,在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财力,把商品输送到国内外各地。这对刺激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杭州与各地的经济联系,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徽商开始注意渗入中小市镇中去,并开始投资于有发展前途的丝织业商品生产,使自身兼具产业资本的性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进步现象。
三、徽商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徽之富民尽家于仪(真)、扬(州)、苏、松、淮安、杭、湖诸郡。“他们之所以能在各地站住脚,是由个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徽商大都具有一定文化,能适应环境并发展其事业。徽州素为文献之邦,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地方,素有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徽商不仅具有较丰富的商业知识,而且还有较丰富的地理等方面知识,他们较早地从环境熏陶了从商求富的观念,不同于一般商人。如徽商张翰,”淹负经史,……为士林所推崇。……(后)修故(商)业而息之,资日以饶。“又如汪道昆的祖辈,也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商人。
有了文化易于接受新事物,有了知识则善于从各个方面去熟悉商务。《(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中曾指出徽商不同于一般商人的地方,即:“善识低仰,时取于,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清人也指出:”黟人近始学远游,亦知权低昂时取予,岁收贾利,然其家居务俭啬,与贫瘠者等。“明清以来,徽人素不以商为末业,认为它是有”心计“者才可以为之。如江终慕,”翁生三岁而父卒,依兄奉母吴以居。时家祚中落,茕然无以生也。翁年十二三,即从兄屠酤里中。稍长,从兄如钱塘。其在钱塘,日坐肆中,售米盐杂物,兄弟服勤如初。而母甘旨常苦不克,翁乃叹曰:“丈夫当观变,察低昂,立致富贵耳,安能久为琐琐乎。遂辞其兄,北游青、齐、梁、宋间逐什一之利。久之夏还钱塘,时已侠重资伟大贾。”他就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商人。
其次,徽商具有不怕艰苦,无远而不届,无微而不至的求实精神。《(万历)歙志》云:“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这真实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描写,生动地刻划了徽商从商生财之道。第三,恪守商业条规,有较好的商业道德。“唯利是图”、“贪财轻义”或“见利忘义”是一般商人的本质,徽商也难完全脱其臼,但有些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徽商,他们则注意恪守商业条规。如歙县王友权,“客居钱塘,悉友名硕,与人交易,不较小利,故江湖推重。”鲍直润,“贸易不占小利,或以为言,大父曰:‘利者人所同欲,必使彼无图,虽招之将不来矣’。缓急无所峙,所失滋多,非善贾之道地。人服其远见。尚志公晚年,事皆委任焉。”
第四,慷既好施,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能与侨寓地居民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如,徽盐商汪廷俊,“慷慨好施,以缓急告之者靡不应。康熙中,浙遭闽变,道路流离,廷俊首先创捐,收赎子女,务使完聚。交友诚信,遇人过则情恕理遣。同舍生窃其金而去者,廷俊知其名,绝口不扬。时咸谓陈太邱之盛德,王彦方之长厚,兼而有之。“汪尚广,”客武林时,开商籍,浚远河,立义仓,修道路。“有如程绍文,”偕汪文演、吴云风,建崇文书院。“
第五,徽商善于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形成地方商人集团。随着徽商在杭州侨寓人数的增加,他们携亲带友,居住在一起。如在钱塘江畔就有一个徽州塘,此既“徽商登岸之所,即所谓徽州塘也“。他们还热衷于置义产、办会馆、公所/如叶道传,”创建宗祠于虎跑大路旁圣安山下,捐置盐券巨额,作为义庄,族党感德。“在候潮门外有”徽国文公祠,即徽商木业公所也,乾隆间创自婺源江扬言先生。“在塘栖镇上也有新安会馆。这些会馆、公所具有同业行会兼同乡会性质,借以团结徽人,保护同乡同业的利益。
上一条:跟随千年徽商足迹,感受古道纯美风景--五一徒步徽杭古道
下一条:徽商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