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徽商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徽商故事

中华老字号:“胡开文”墨店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25日   阅读次数:4634次  

墨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了人造墨,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使用,以后不断创新、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因此地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奚氏一家从此变为李姓。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这种风气的激荡下,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推动了徽州墨业的发展。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墨店作为后起之秀,善于把握时机,在商业竞争中逐渐领先,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

胡开文旧居位于休宁县海阳镇齐宁街育才巷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由大厅、客厅、花厅、八合院、四个四合院、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内有128个门洞相互连接。房屋前后还有花园式的庭院,现已毁坏过半。胡开文是绩溪人,旧居却座落休宁县城;其本名胡天柱鲜为人知,却以开文名世。欲解其中之谜,不能不说到其创业的历史。

胡天柱(1742-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乡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从家乡来到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为人诚实,善于经营,因此在16岁时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租屯溪汪采章墨店,这标志着胡氏墨业的肇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继汪启茂墨店。胡天柱接管墨店后,回想到孔庙内天开文运匾额的象征意味,于是撷取中间两字,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

关于改换店名一事,在民间还流传着李廷圭梦点胡天柱的传说。胡天柱继承岳父汪启茂墨店时,已濒临倒闭,他日夜思索着如何振兴店业。有一次他从老家绩溪上庄村省亲回来,经过一座叫溪源的山。爬到半山腰,天色已黑,只得摸到附近一座山神庙里宿夜。睡至半夜,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手托一墨,飘然而来。老翁在他面前站定,问道:你就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柱吗?胡天柱说:正是。老翁怎知贱名?老翁笑道:我便是南唐李廷圭,知你接替汪氏墨店,店业待兴,特来转达神明旨意。你可将店号改为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说罢,将印有岭耀彩字模的神墨交与胡天柱,飘然而去。胡天柱从梦中惊醒,朦胧间见庙堂正上方有一块斑驳的匾额,上书岭耀彩四字,大喜过望。胡天柱回到休宁,当天就挂出了胡开文招牌。接着,根据梦中的幻境,融合徽州山水的风光,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立刻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胡开文墨店很快兴旺起来。

胡开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质量, 而产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县渔亭办了一爿正太烟房,利用渔亭一带丰富的优质松木,精炼松烟,这就为优质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终于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如苍佩室墨千秋光乌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当作贡品送入宫廷。

鱼戏莲墨是他制作的一锭名墨,墨体呈手卷式,长12.3厘米, 宽6厘米,厚1.4厘米,重157。墨的正面是当时户部尚书、歙人曹文埴所书乾隆皇帝五言绝句:鱼戏莲叶壮,潜跃适生殖,周南喻民劳,慎哉鲂尾赤。字体为楷书填金,末款书臣曹文埴敬书,并附之连珠印。墨背面镂鱼戏莲图,体现江南盛世景象。一侧楷书乾隆年制,一侧楷书胡开文造

胡天柱以墨业致富后,曾捐官而获从九品头衔,被赐予奉天大夫,成为正宗绅士。胡氏后人世代制墨,1915年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使胡开文墨业又一次大放光辉。

上一条:罗盘之母

下一条:谢裕大茶庄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