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江淮大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江淮大地

祠堂、牌坊,反映徽商心理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   阅读次数:4888次  

祠堂、牌坊,反映徽商心理

 
  在西递和宏村,有几个建筑明显高出其他民居。敬爱堂就是其中之一。从大门开始,敬爱堂就显得气势非常。门前飞檐翘角,似有凌空而去之势,而两旁黑黝黝的栅栏,又使人顿生敬畏。这是西递的胡氏宗祠。
  敬爱堂的大厅,就是胡氏子孙集体祭祖的场所。大厅的正中间,悬挂着祖先的画像。进入里门,正中横梁上,是这幅一米见方的“孝”字,右半边,像一个拱手作揖的年轻书生;而左半边,像一个尖嘴猴腮的猴子。传说当初作者写下这幅字,就是想告诉子孙后代,必须要敬爱先辈,孝敬父母,否则就会堕入畜生的行列。
  而这幅字的作者,就是朱熹。
  朱熹发展完善了理学思想。他创造更加严谨的规矩和秩序,从而强化了徽州人的宗法观念。至今,徽州人仍然保持着对祖先的尊崇。每逢清明前后,子孙后代一定要扫墓祭祖。清朝人记载徽州民风,写下这样一段话: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宗族的强大推动了徽商集团的发展。
  商海竞争中,团体作战远比单打独斗更能抵抗风险,聚积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商集团渐渐垄断了木材、茶叶和丝绸、盐业贸易,最终形成了徽商称雄中国数百年的局面。而徽商集团的成功,又必然促使他们要继续维系宗族的稳定与强大。
  传宗接代,女人是关键。
  徽商出门在外,留下自己的女人在家,怎么维持家庭的稳定呢?贞节牌坊,成了徽州女人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古代中国,任何城市都有牌坊,却没有哪个地方,像徽州一样,拥有这么多的牌坊。
  牌坊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原来只是作为道路起点终点的标识。到了明清之际,牌坊发展成纪念碑式的建筑物。
  那时的牌坊用来纪念功德荣誉,考中科举可以立科举坊,为官清廉立廉政坊,就是老人长寿也可以立人瑞坊。。。。。。总之,人们想用来永久纪念一件可以显示光耀的事,都可以立牌坊。从人文角度,牌坊又大体分为两种:贞节坊只是其中一种,另一种是功德坊,包括科举坊、忠孝义坊等。
  徽州大大小小的牌坊中,属于女性的只有一种:贞节坊。徽州男子外出经商之前,父母都要给他们完婚。新婚不久,丈夫就要远走他乡。商海险恶,男人们在外面打拚,十年八载难得回家一次。徽州当地民谣唱道“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
  在理学大本营的徽州,妇女们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已婚女子,无论丈夫在与不在,都要承担起侍候公婆、照顾家庭的重任。劳动之余,她们也只能在阁楼上的方寸之地,独对一角苍天,做些针织刺绣打发时光。
  “孝贞节烈坊”,建于1905年,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也许因为是最后一个,她已经显得简陋寒酸,然而坊额上的字却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名”。这里表彰的65078名妇女,没有名字。
  我们不知道她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爱情。
责任编辑:中国国际徽商网 余年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