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各地商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商会

“剪刀师爷”张小泉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4日   阅读次数:3035次  

“剪刀师爷”张小泉

            (责编/沈阳)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就已经远近闻名,无论从做工还是外观无不体现出徽商贾道“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精神。话说“张小泉”剪刀的声名大作还有这样一段历史,一日,清乾隆帝下江南,突然大雨磅礴,情急之下躲入了“张小泉”剪刀店,刹那间被制作精巧的剪刀给深深的吸引,用后连声称好,颁赐“御题张小泉”匾额,并御封为贡品。自此“张小泉”剪刀成为一个品牌形象享誉全国。

明末年间,古徽州黔县会昌人张小泉在安徽芜湖学习精制剪刀的手艺,学成之后便带着儿子近高来到杭州觅城隍山(今吴山)开设自己的剪刀铺,招牌延用他在徽州原籍所用“张大隆”。由于张小泉的技艺精湛,再加上原料选用的都是浙江龙泉以及云和等地出产的上等好钢,采用江苏镇江特有的泥砖精磨而成,所以制作的剪刀锋利、耐用、精巧,成为众多使用者和商人的首选之牌,随之生意渐渐兴隆昌盛起来,红极一时。随着名声的大作,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模仿、假冒“张大隆”,而张小泉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面对这个局势,张小泉将招牌“张大隆”改为自己的名字“张小泉”,由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屈指算来,创立“张小泉”至今已有340年的历史了。

当需求大过于供应的时候,张小泉的“父师子徒”的家庭作坊开始难以招架大量的定单,在这种情况下,鱼目混珠、以假充真的现象就大量出现了。据剪刀博物馆资料介绍,为了抵制假冒,张小泉故世之后,他的儿子张近高开始继承家业,并且在“张小泉”三个字的下面又另外加上“近记”字样,但生产模式还是继续沿用“父师子徒”的模式,以雇用徒工生产为主,采用当时流行的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方式。当时规模并不是很大,大约雇用10来个工人左右,能生产60多个品种的剪刀,所以“张小泉”剪刀总是供不应求。一直到了张永年这一代,制作模式才有所改进,实行现金收购优质剪坯革新,扩大了生产,充分利用了社会上其他制剪的生产资源。目前瑞士、日本一些名牌大公司生产的名表、名车、名电器也大都采用这种收购生产方式。张小泉剪刀在张永年时采用的收购剪坯的做法,为这种生产形式提供了雏形。

在杭州张小泉有限公司的剪刀博物馆里,收藏着一面杭州徽学会赠予的锦旗,上书的“弘扬徽骆驼精神”就是对开创300年名牌“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小泉创业精神的赞誉。“张小泉”剪刀用料优良,做工严谨,早在清代时期,就已推出了“三包”制度。正是凭借这种信誉,使得张小泉剪刀的好名声越传越远,各地客商争相购买。以至于流行“油菜花儿黄,小泉剪刀称霸王”的民谣。张小泉剪刀在发展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剪刀上刻画图案,有的甚至将西湖的历史文化写印在图案中,逐步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改善经营理念,从而使张小泉剪刀得以传承百年依然灿烂辉煌。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