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协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协会要闻

在 2010年国际徽商大会-徽商论坛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阅读次数:1339次  

中华传统文明、当代人文精神与新征徽商文化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名誉会长 吴昌期 2010年6月23日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各位嘉宾!
       上午好!
       我很高兴代表“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参加“2010年国际徽商大会-徽商论坛”,今天,有许多位徽商精英光临论坛,我想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的近况。
       “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成立至今己经五年,五年来,“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的主要工作是积极扩大徽商的相互联系,努力提高徽商的品牌形象。
       至今年五月,国内外己成立了六十多家徽商社团;“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还倡议成立了“中华商帮联盟”,和世界华商、中国十多个兄弟商帮组织以及多家安徽异地商会加强了沟通。这几年,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创办了较有影响的徽商聚会,如:国际徽商大会、徽商精英年会、徽商论坛和徽商人物评选等大型活动;并围绕服务徽商的宗旨,创办了:慈善、物流、品牌、维权、文化、金融、以及健身运动、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有关协会和部门;还创办了一批宣传徽商的报纸、刊物、网站、广播站、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编缉出版了几十本有关徽商的书、画,支持拍摄有关徽商的影视,建立了联系各地徽商的内部数字化办公系统。
       现在从互联网上可搜索到 “徽商”条目600多万条。 徽商”已成为安徽的省区名片,中国的著名品牌。新一代新徽商的风彩又展现在中华大地。
       2004年11月”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在黄山举办了首届“国际徽商论坛”, 至今己持续开了七次。年年都有新热点、新话题。
       去年,安徽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并确定安徽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安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加速崛起的目标迈进。科学发展、产业转移、科技创新也成为今年“徽商论坛”的主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徽商的辉煌和当代徽商的振兴重要原因都是由于有优秀的商业文化理念,它的特点是:重视诚信、持续创新、回报社会。徽商商业文化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也适应当代先进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今天发言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请各位批评指正: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泛指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人文学科是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类各种知识的探源,比如: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此,人文学科的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许多领域
       人的知识可概括分为表现在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分。科学技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人文文化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产生和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之中,也产生和渗透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中。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动的。但是,二者之间也是有差别、有矛盾的。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忽视人文精神、片面追求科学发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会产生对自然和人性的漠视,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今天,我们反思近两、三百年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的利弊得失,发现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既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给人类及其生存的地球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军备竞赛(生化武器、核武器等)还有许多社会问题、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和生存。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文化本身,并不能保证科技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的正确方向,而能够引导社会正确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需要用人文精神来限制科学的盲日泛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人文精神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时代内容。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善待,对人的尊严和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维护,对全面发展理念的肯定和塑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这正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阐述了“人文发展”的概念 ,指出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综合指标,是衡量人类发展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人文发展最主要的内涵:一是能选择过上一种长寿而健康的生活;二是能选择获得高等教育;三是能获取高水平的生活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并设立了一个与“人文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该指数有三项指标:一是“预期寿命(用出生时期望寿命来表示)、二是教育水准(用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来表示)、三是生活质量(用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这三项基础变量的加权平均数,即作为人文发展指数(HDI)。
       人文发展指数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可以揭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度。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001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18;2003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 为0.722,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21,在全球排名104位;2004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729,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45,在全球排名排94位; 2005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 为0.741,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5,在全球排名85位。我国的人文发展水平己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正在逐步提高。
“人文发展”概念和“人文发展指数” 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先进的“人文”发展观,衡量的尺度标准是“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报告》提出:“ 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 人’ 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 发展’ 而转。”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今年党和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今年2月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以人为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古圣先贤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这几年,种种迹象表明,符合当代人文精神的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撞、吸收、融合乃至深刻反思之后,正在自觉地、理性地回归社会,悄然地兴起了一系列有关的文化现象,如:国家连续多年举行公祭黄帝陵、炎帝陵、大禹陵、孔子等重大典礼,民间的寻根祭祖、修复宗祠、续修家谱等活动方兴未艾;不仅北大、人大、等多所著名高校开设国学院,而且民间自发举办的幼几、少儿国学兴趣班也在迅速升温;易中天、于丹等通过电视媒体讲解传统经典受到热烈欢迎,带动了经典古籍《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热销;短短几年内,孔子学院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300多所,全球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象征着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戕害。上世纪我国经历的几次文化运动,值得认真反思。如果说“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等口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具有推翻封建传统的进步意义;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一场大灾难、大破坏、大损害。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促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当然是举世瞩目。但同时一些“功利主义”的文化也裹挟而来,对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今天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华夏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能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无论是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而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却蕴含着丰富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人文哲理。  譬如,“和”文化也是中华人文理念的精髓,以“和为贵” 的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协和万邦” 的理念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国政府近年提出的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理念解决现实问题的典型例证。
       我认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助力,人文中国将证明:中华文化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发展中将展显出巨大价值和推动力。
       企业文化是社会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缺乏人文内涵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如热衷于搞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等,千人一面。企业文化核心层的是对人的关怀,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只有表层的形式而缺乏人文理念的企业文化,既难以持续,也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我国回应对后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和指导方针是转变经济坛长方式。当前,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和实践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关健是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升级。跨越了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家,要把经营管理的主耍目的转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企业耍从营销主导、追求市场份额、以赚饯为目的;转变为品质主导、为消费者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把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为产品的取舍标准。要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荻得社会的尊重,实现有尊严的崛起。
       企业内部管理也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参与企业决策。注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实践当代人文精神,为员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企业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谢谢大家!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