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文化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徽商兴亡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   阅读次数:4480次  
徽商兴亡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启示
             周效东
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商帮”,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徽商自身的一些原因,使得徽商在经历一段绚烂的光华之后最终归于沉寂。
本文主要在基于前人对徽商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安徽实际,以引起徽商兴亡的环境变量为切入点,对安徽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徽商兴盛的经验借鉴
    启示一: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徽商所处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练江、新安江横贯古徽州全境,有“一半街巷一半水”的美称;徽州至苏州有二条水道,北可由青弋江至芜湖,顺长江而下,在镇江入运河抵苏州,东由新安江至杭州,再转入运河至苏州。徽州紧靠当时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大市场——长江三角洲。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徽州的土产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应该讲,对于群山环抱的徽州而言,水路的便利交通,为徽商的对外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较而言,安徽地处中部腹地,交通相对落后。安徽要想在中部崛起中奋力争先,就应该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缩短与周边发达地区的交通时间,做到“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从而充分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优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资金转移,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快建设通向发达地区的道路建设。对于途径安徽的铁路和国家投资建设的全国性高速公路,应该尽力争取在安徽境内多增设城市站点,多增加沿路出口。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安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
    启示二:区位优势可以使经济发展抢占先机
    徽商的兴起源于一定的地域优势。随着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而徽州离杭州距离较近,为徽商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域优势条件。
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的区位优势应该表现得最为明显,紧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人文习俗,都应该是沿海地区企业家实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安徽能够并且也应该实行东向战略,开放东部地区县市,可以对东部地区县市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甚至可以选取1-2个县市进行开发、开放的试点,学习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发展思路,首先促进东部地区的崛起,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然后再层层推进,辐射全省,这也是对徽商发展条件的灵活运用。
启示三:特色资源使经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就徽商而言,徽州自然资源丰富,有大量的竹木,为徽商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前期的资金积累和物质基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如安徽的煤炭、电力、旅游等资源,都可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有别于其它省份的发展道路。如郎溪县邻近江苏和浙江,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土地、劳动力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郎溪县政府就充分发挥其地缘、人缘和历史渊源的关系,面向苏浙沪地区大力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取得良好的成绩,目前全县来自苏浙地区的投资占全县引资总额的90%以上。因此,安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地的自然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启示四: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徽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官商结合,即依赖当时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使徽商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当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但给我们的启发是: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市场经济并不等于放任经济。政府应该在不干涉经济主体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发挥好自身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掌握好资源的公正分配权,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资金流向,建设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公正,推进经济向前发展。
启示五: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徽商非常勤劳,置办家业不辞劳苦。徽商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勇于开拓;不怕挫折、执著追求、锐意进取;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等。这种徽商精神,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于,应大力提倡勤劳致富,不断进取,破除小农意识。目前,在安徽的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如广德县农村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经济一旦有所好转,农民就用于吃喝玩乐,打麻将、喝酒等,而对于小孩的教育问题却不太关心,更谈不上求新求变。这种风序习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逐渐通过走访、说服教育、制定相关奖励或惩罚措施的方式扭转这种局面,学习徽商的不断进取精神,传承徽商文明。
启示六:外向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徽商不断的发展壮大,徽商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甚至出现了“嘉靖海乱”。从客观上讲,我们不赞同汪直等人挑起的“海乱”,但这其中所折射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政府没有很好地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向,没有开辟对外贸易需求的通道,使得徽商对外发展的内生力量不断积聚却找不到释放的空间。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总是由内而外,以外促内,内外互补。就安徽的发展现状而言,应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力发展自身优势行业和产业的同时,一定要通过引进的方式弥补自身短腿产业发展的不足。不仅要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互动,更重要的是发展国际贸易,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水平,以开放的胸怀、态度和举措融入世界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中去,成为世界价值分配的一个环节,至少要成为全国价值分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链条环节,提升安徽整体的产业竞争能力。
启示七充裕的资金流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典业是徽商的显著特点,不仅从商人数众多,而且典铺分布较广,“几遍郡国”。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安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因素。我们应该加快地方金融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和城市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增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启示八: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经济发展之魂
《吕氏春秋•求人》语:“得贤人,国无不安,民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民无不辱”。可见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团体发展的重要性。王廷元对徽商的用人情况进行过研究,认为徽商的从业人员中,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职责和待遇虽各不相同,但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求得发展的机会。在清朝以后,徽州的主仆名份制度逐渐松动,役使奴仆经商的做法已经难于维持。这些都表明,徽商发展的后期,非常注重以人为本。这种观念对目前安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安徽地处中部腹地,人才的环境吸引力较低,而中部崛起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安徽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才,目前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制定吸引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将具体的政策落到实处。人才建设环境的社会评价和口碑效应通常会决定其他人才对安徽的选择,而一旦已有人才因政策不落实选择离开安徽,这种负面的宣传效应会因传染效应和放大效应迅速降低安徽的形象,从而使安徽人才建设始终落入招聘——离开——再招聘——再离开的恶性循环之中。应该在对人才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基础之上,实实在在地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遵循人的理性需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弱化一些空洞的说教,强化制度性激励。特别是徽商的“富而后教”、注重人才投资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历史经验和无数的事实都已经证明: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其思维的方式、维度和处理问题的差异,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
启示九:诚信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徽商绝大多数都注重商业道德。徽商中很多人受儒家“民无信不立”思想的影响,在经营中能够做到以信誉为本。如歙商吴南坡、婺源茶商朱文炽等,销售的产品都合乎标准,从不以次充好、以旧充新。八十年代末期,温州地区因信用环境恶劣,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当地政府花了几倍、几十倍的精力来扭转因失信给温州造成的不良后果。相反,波司登从一个苏南小镇的村办缝纫组,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靠的就是信用和质量。因此,安徽崛起离不开信用环境的建设,打造“信用安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启示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徽商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也恰恰与我们目前所提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吻合。尽管徽商以一己之力难以承担整个国家繁荣富昌的重担,但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却应是我们所学习和实践的。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不能是局部性的、摩擦性的和不可持续性的。特别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利益分割的不均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公正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加上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环境污染的难以遏制等,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关注经济发展的效能,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改革的成果。应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健全法制体系,前瞻性谋划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绿色GDP增长,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安徽的崛起。
二、徽商衰落的警示
以上是从徽商兴盛的角度对安徽经济发展启示进行的探究。徽商是在带有很强宗法色彩的农业文化观念的支配下,进入商业活动领域的,因此带有较为强烈的小农意识。在小农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徽州商人始终没能树立起商业效能的观念,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始终没能培植出对商业的忠心,从商而终的较少,多数人无论是发展壮大还是赔尽家财,最终都是落叶归根,返回到以农为本的老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尽管导致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于徽商没有抓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带来的产业转型的机遇,很多徽商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未能与时俱进,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封闭的经济体将不能有效地参与并影响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资源约束的限制,部分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古语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害;时至不迎,反受其咎”。安徽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贸易和投资的纽带将安徽经济与沿海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相互依存度。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从国外引进的资源和技术,得益于中国参与各国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安徽的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师其意、拟其迹”,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可以考虑在安徽东部地区设立开放实验县市的示范点,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使其成为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安徽的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呈梯度式辐射安徽中西部地区,最终促进安徽全面崛起。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