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文化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论明清徽商的“惠而不费”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   阅读次数:3682次  
论明清徽商的“惠而不费”
 
陈艳君  秦宗才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键词:明清;徽商;惠而不费
摘  要: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徽商以“惠而不费”观念指导创业守成,主要体现在勤俭创业、富而不奢、经世济民三个方面。“惠而不费”观念对徽商的事业产生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徽商的发迹和壮大,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徽商挣脱封建束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最终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衰落下去。
 
“惠而不费”出自《论语·尧曰》,当子张问孔子何为“惠而不费”时,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 这原本是子张问政,孔子提出的对从政人员的要求,而不少后世商人则将之转化为创业守成的依据。也就是在经济效益上,他们主张能够获得实利而不多浪费钱财;在消费上,主张能够施惠于人而自己却无所耗费。明清时期,无论是积累还是消费,就绝大多数徽商而言,他们主张“惠而不费”。那么明清徽商是如何落实“惠而不费”的呢?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勤俭创业、富而不奢、经世济民三个方面。
 
一、  勤俭创业
 
徽商的“惠而不费”首先表现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克勤克俭。勤俭,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勤不得,不俭不丰”[2],勤与俭是积财之本,是致富之道。大多数徽商都是勤俭创业的,他们信奉“非勤俭不能治生”。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谈到徽州何以多巨富时也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3]徽商的勤俭起家主要体现在辛勤创业和俭朴生活两个方面:
1、辛勤创业
徽商之勤,天下闻名。徽商之勤,首先体现在他们不畏艰险、富有进取冒险的精神。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水航陆辇,山负海涵,转贸而行四方,名都会衢,诰穰巨丽,下致绝陬遐聚,险昧幽阻,足殆遍焉”[4]。万历《歙县志》亦言:“即山陬、海壖、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以至民间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语,又有“钻天洞庭遍地徽”[5]之谚。明嘉靖间歙县商人许尚质“负担东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遂西入蜀”,又“西涉夜郎、牂牁、邛笮之境”。晚年时,他感慨地说:“间自念曩入蜀时,迷失道,伛偻扳岩谷,行冰雪中,至今使人毛竦骨竖”[6]。如果没有一种顽强刻苦的奋斗精神,徽商是不可能克服经商路上的种种艰辛,从而足迹“几遍禹内”的。徽商经营的行业也极广,“其货无所不居”。“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7]另外,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粮、布、丝绸、瓷器等等工农业产品都是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徽商的这种勤奋开拓的精神是其他商帮所不及的。
其次,徽商之勤,还表现在他们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8]明歙县商方文箴,“甫受室,母属之商游,遂往来贩易于嘉湖之间十余年。贾辄不利,赀亡耗过半,……晚乃贾于常熟,卒用以饶。”[9] 明祁门商程神保,“甫卯从其父贾济南、下邳间,蒙霜露,沐风雨,绝甘分少,与庸保杂作习贯如自然者,至握算,驵侩莫能难也”。后失资,其妻李氏“以蚕织簪珥助之,得三十金,贾峡江,贾闽,贾楚”,皆不利,“而走南海,市海错往来清源、淮扬间,复如楚,资用复饶”[10]。他们长年累月,跋山涉水,不停奔波,“通常三岁一归”[11],甚至有“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12]。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
2、俭朴生活
勤为开源,俭为节流,两者必须结合,才能肥家致富。徽州历史上民俗素来以俭朴著称,其家居“为俭啬而务畜积。贫者日再食,富者三食,食惟饘粥,客至不为黍,家不畜乘马,不畜鹅鹜。……女人犹称能俭,居乡者数月,不占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13]。徽商在创业过程中,在生活消费方面都是十分俭约的。俭,使他们能够不断积累财富。如明末歙商程致和“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凡廿年而业振”[14]。歙商程善敏,弃儒服贾,“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同甘苦,克俭克勤,……未几而家温食厚,享有素封之乐”[15]。明休宁商人汪岩福“务为节约,与家人同艰苦,大布之衣,大帛之冠,脱粟之饭,身自甘之。……贾浸浸大起”[16]。休商张东瀛,“俭约起家,……业日隆隆起也”[17]。清绩溪商汪可越,“自少壮游江北,……又性节俭,甘淡泊,饮食服御,宁不如人,惟孜孜勤苦于栉风沐雨中炼成一生事业。”[18]明代婺源商人李大鸿曾说过:“闻贾由积纤而钜者,未闻委约趋侈而不反丧故业者。”[19]此语明确道出了俭约与否于事业成功的巨大关系。明代程春宇编写的《士商类要》既是一部综合性的商业教科书,又是徽商经营经验的总结。其中的《贸易赋》一篇就提出了“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在《买卖机关》一篇中更具体指出做到俭:一要“临财当恤”,“银钱堆积目前,亦宜斟酌出纳”;二要“量入以制出”,“迷蒙不问所进若干,尽其所有而用,更无稽考,不怀畏惧,此为必败之道”。由此足见徽商对俭的重视和提倡。
 
二、  富而不奢
 
徽商的“惠而不费”还表现在致富守成阶段能够坚持消费有度,反对奢侈浪费。不少徽商的勤俭创业都达到了事业成功的目的,他们之中“挟一缗而起巨万”者比比皆是,正如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所云:“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20]其财力之雄厚可见一斑,所以有“徽州富甲江南”[21]之说。一个人在穷困时做到节俭并不难,难的是在经营致富后,仍保持俭朴本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22]勤俭,不仅是创业的法宝,也是持家守成的法宝。大多数徽商富裕后都能做到消费有度,主张黜奢崇俭。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自奉俭约
不少徽商能够身体力行,做到虽富犹朴。明歙商吴荣让资产巨万,“居常衣大布衣,饭脱粟,比厮养之最下者”[23]。歙商汪前峰,“虽岁万息二千,而一緼袍十许年不易,至手洴澼絖,沥粮之饭,瓜瓠之羹,众以为矫,弗顾也”[24]。明代歙商汪伯龄经商致富后,“顾独摄敝衣履,终身不鲜”[25]。绩溪章必芳经商“不数年,增资累万,勤俭不改其初”[26]。祁门商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云连,畎亩鳞接”,但他仍然“守以淡泊,布衣暖,菜根香,俨然一寒素子”[27]。清代歙商鲍士臣以廉贾著称,皇赠奉直大夫,“尝曰:‘傥来之物,侈用之是谓暴天,吝用之亦为违天,惟其当而已矣。’以故终其身衣服饮食之奉无所加其旧。……”[28]。 清初婺源商人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至获数倍息,家殷富,自奉俭约,而解衣推食……”[29]。徽商经营致富后自奉俭约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在商业有成,“家业隆起”以后,不追求物质享受,依然节俭如故,不夸富斗靡,因此节约俭朴在徽商中蔚然成风。歙县一带“家居务为俭约,大富之家,日食不过一脔,贫者盂饭盘蔬而已。城市日鬻仅数猪,乡村尤俭。羊惟大祭用之,鸡非祀先款客,罕用食者,鹅鸭则无烹之者矣”[30]!
2、以俭相戒
许多徽商都注意教育子弟要节约。富家子弟如果平时锦衣玉食,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很容易沾染上种种恶习。不少徽商都将节俭载入家法、族规,用以规范家族子弟。如《茗洲吴氏家典》明确规定:“子孙以理财为务者,若沉迷酒色,妄肆费用,以致亏陷,父兄当核实罪之。”《华阳邵氏宗谱》的家规中有载:“财者难聚而易散……吾宗子弟当崇俭。”徽商子弟“青衿士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裋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闻之则皆千万金家也”[31]。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徽商子弟大多质朴无华,能够继承并光大祖业。
犹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在扬州业盐的徽州大盐商,不仅自己不仅自己持家俭朴,还能对别人施以积极的影响。大盐商鲍志道“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中馈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淫巧之客,不留于宅[32]”。鲍志道在扬州业盐,身任总商二十年,是商场中的头面人物,他的一举一动,也时刻影响着其他人。在他的影响下,扬州“侈靡之风至是大变”。
诚然,明清时期有些徽商,尤其是盐商的奢侈骇人听闻。但这种奢侈往往是出于公关的需要。正如康熙《徽州府志》所云:“当其(徽商)出也,治装一月,三十里之外即设形容,袨新服,饰冠剑,连车骑,若是者将以媒贷高赀,甚至契领官货[33]”。而且,我们应该看到,奢侈无度只是少数极其富有的大盐商的行为,他们不能代表盐商的全体,更不能代表整个徽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理财家、清代大臣王茂荫总结徽商的经验时说过:“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心计,习俭勤,且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善任,非是则败。”[34]其中道出了俭约是创业守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  经世济民
 
徽商的“惠而不费”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仁心济世方面。徽商不仅善于聚财,而且善于散财。他们大力提倡因义而用财、仗义疏财。明歙商许尚质曾戒其子曰:“夫人所为欲富厚者,谓礼义由之生,且有以用之地。既不能用,则雇反为财用耳。”[35]在许尚质看来,将财富用于礼是善于用财,因此,他主张要因义用财,不应该吝啬。不少徽商致富后,都能够爱国济民、回报社会。这样做,同样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捐资报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这种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主题。明清徽商也具有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在国防安全方面,当明代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之日,徽商有的捐资募勇守城,有的疏财助饷。明代大学士许国曾说:“曩东南诸郡,缮兵筑城,所籍客户,十九皆徽。”[36]可见 ,徽商曾为明代的抗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其他施工建设方面,徽商更是不遗余力捐助以解政府财力方面的困难。万历年间,因为国家兴作,鸠工征材,资金不足,歙商吴时佐“率诸兄弟上钱十万,天子旌之,一日而五中书之命下,殆富而益之贵者乎?” [37]此外,徽商还积极响应政府的倡议,热衷于对灾荒的捐助和赈济。嘉靖庚寅九年(1530年),秦地发生旱蝗之灾,“边陲饥谨,流离载道”,正在榆林经商的歙县盐商黄长寿“输粟五百石助赈,副都御史萧公奏闻,赐爵四品,授绥德卫指挥佥事”。黄长寿却说:“缘阿堵而我爵,非初心也。”“谢弗受”。[38] 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扬州发生水灾,歙县盐商汪应庚捐银六万两,“奉旨:著加恩议叙”。 [39]徽商捐资报效政府,表面上看起来是损失了不少银子,但朝廷往往会对他们援例授官。这就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也为其经商提供了政治屏障。正所谓“移家为国,庶几以不利为利乎。”[40]
2、仁心济民
徽州富商大多敦睦亲邻,广济博施,他们赈济贫弱、济行旅、拯覆弱等等,这类义行在明清方志、文集中记载甚多。明祁门商人胡天禄对“族之婚者、嫁者、丧者、葬者、婺妇无依者、穷民无告者一一赈给”[41]。清雍正间歙商黄以正“赈饥、弛逋、助葬、定婚、施棺、掩骼、设渡、修桥,数十年力行不倦。”[42]清歙商鲍漱芳“家居敦本尚义,修里社、筑水堨、置义学、修新岭、修王干阳溪清水塘丛山关诸道路,益惠济堂义冢地,周助婚葬,义行不可枚举。”[43]此外,无论是灾年还是丰年,不少徽商都能心系百姓疾苦,不抬价或减价,不赚黑心钱。明代嘉靖癸卯年,溧水一带“谷贱伤农,诸贾人持谷价不予,长公(休宁商人程锁)独予,平价囷积之。明年大饥,谷踊贵,长公出谷市诸下户,价如往年平”。[44]清代汉阳大饥,休宁商吴鹏翔“适运川米数万石至,计之可获利数倍,悉减值平粜,民赖以安”[45]。
徽商的“惠而不费”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儒风绵绵的文化环境对徽商影响至深。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徽商一直把勤俭作为经商持家的重要规范。他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不畏风险。儒家倡导“均无贫”的分配观,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儒家尤为强调恤贫、赈穷和救荒的经济政策。《孟子》、《周礼》中就有许多关于恤贫和救荒的规定。徽商受此影响,坚持因义用财,以造福于社会。他们“虽居市井,而轻财重义”[46],“居商无商商之心”[47]。清道光年间黟县商人舒遵刚更是用泉、流之喻论证了因义用财的必要性。他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财者,与夫奢侈而滥于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人但知奢侈者之过,而不知吝惜者之为过,皆不明于源流之说也。圣人言,以义为利,又言见义不为无勇。则因义而用财,岂徒不竭其流而已,抑且有以裕其源,即所谓大道也。”又说:“圣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且家乎!”[48]他对狡诈生财者、奢侈生财者、吝于用财者都作了批评,因为他们不懂“生财有道”,自塞财路。这里也同时体现了徽商因义用财,是为自己做“广告”,以谋取更大利益。徽商热心公益事业、造福社会的行为,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徽州大儒汪道昆曾说:“良贾何负宏儒!”[49]以“徽骆驼”精神致富的徽商,将自己用心用力积累起来的财富,用于造福国家、百姓的公益事业,塑造出了良好的商人形象,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徽商的这种“惠而不费”的观念和行为,与其说它是一种义举,不如把它看成是徽商的一种精明的投资。“受惠者众,而名日高,商业日盛,家道日隆。”[50]它对徽商赢取商德口碑乃至于顾客,对扩大商人以及整个商帮的知名度并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徽商商帮的商业扩张阻力的消除,为其商业的进一步拓展和更多商业利润的获得,都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肯定徽商的“惠而不费”的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它的消极影响。儒家强调人伦孝悌,注重伦理道德,而轻视物质财富;注重家庭、家族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而轻视个人的利益;注重平均分配财富,轻视经济效率的提高。在这一系列思想的影响下,徽商在经营致富后,不是把资本投入到扩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上。他们要么把大量资本投入到捐输和报效上,要么置祠产、族田、办义学,要么赈灾济众、修筑道路、兴修水利等等。这样一方面分散了徽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资本,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了封建宗法制的经济基础,加强了封建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徽商与封建势力的结合也更为牢固,不能成长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它只能和封建主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综上所述,在“惠而不费”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徽商用自己的勤俭、智慧,创造了巨额财富,富甲一方。他们乐善好施,既造福于百姓和社会,又使自己名利双收,迅速发展壮大。明朝中叶,徽商已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至清朝,徽州商帮更是跃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前后保持数百年不衰。徽商的发迹与成功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惠而不费”不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另一方面,徽商始终不能挣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枷锁,他们的经济活动始终不能摆脱儒家伦理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使得徽商的经营不能成功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这也是徽商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论语·尧曰》卷20。
[2] 杨正泰:《商贾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4] 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5] 《古今奇闻》卷3。
[6] 《许氏世谱·朴翁传》
[7] 陈去病:《五石脂》。
[8] 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
[9] 《松园偈庵集》卷下《明处士方君墓志铭》。
[10]《大泌山房集》卷73《程神保传》。
[11] 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12] 《魏叔子文集》卷17《江氏四世节妇传》。
[13] 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14] 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寿文·奉贺致和程老先生六十荣寿序》。
[15] 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歙西功叔程君传》。
[16] 《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明光禄寺署丞乡大宾岩福公暨配金孺人墓志铭》。
[17] 《新安休宁名族志》卷1。
[18] 绩溪《汪氏宗谱·饮宾宁静翁传》。
[19] 《新安三田李氏统宗谱·碧泉李公行状》。
[20] 谢肇淛:《五杂俎》卷4。
[21] 《魏叔子文集》卷70。
[22] 李商隐:《谈史》。
[23] 《太函集》卷47《明故处士吴公孺人陈氏合葬墓志铭》。
[24] 《大泌山房集》卷72《汪翁家传》。
[25] 《太函集》卷53《处士汪隐翁配袁氏合葬墓志铭》。
[26] 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27] 《祁门倪氏族谱》续卷。
[28] 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先生传》。
[29] 光绪《婺源县志》卷36《人物·质行》。
[30] 《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31]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32] 《扬州画舫录》卷6。
[33] 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34] 《条奏部议银票银号难行折》。
[35] 歙县《许氏世谱·朴翁传》。
[36] 许国:《许文穆公集》卷九。
[37] 《丰南志》第4册《光禄兄六十序》。
[38] 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望云翁传》。
[39] 光绪《两淮盐法志》卷146。
[40]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八。
[41] 康熙《祁门县志》卷4《孝义》。
[42]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43]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44] 休宁率东程氏家谱·明故礼官松溪程长公墓表》。
[45] 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乡善》。
[46] 《见闻纪训》。
[47] 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48] 《黟县三志》卷15《舒君遵刚传》。
[49] 汪道昆:《太函集》卷55。
[50]《祁门倪氏族谱》。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