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文化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经营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   阅读次数:3936次  
2 0 0 4 国 际
徽商论坛征文
 
 
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经营
安徽省财政科研所 王恩奉
 
徽商兴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公元1132年,宋皇室迁都临安(今杭州),促成了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徽州地处江南,濒近临安,水系纵横,舟楫便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时代潮流,使徽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商机。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商帮的崛起,不仅使徽商在经营行业、活动范围、商业资本和经商人数上雄踞中国十大商帮之首,造就了一大批商业巨子,独领数百年商界风骚;而且依托徽商发展起来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从而使当时的徽州商人名振中外、富甲一方。今天,当我们重提徽商这一值得回味的历史性话题,将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在研究徽商精神、经济起落、国势兴衰的同时,牢牢地把握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以便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     徽商精神铺就了徽商的成功之路
徽商的发展蕴涵着华夏祖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北方士族南迁是徽商孕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东晋“永嘉之乱”、唐中期“安史之乱”、 唐后期的“八王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等等,北方中原烽烟四起,战乱绵延,徽州介于万山从中,是天然的避难安身之地。入住徽州的世家旺族带来了儒学家风,经过与当地越人的长期融合,在地狭人稠、较为封闭的徽州地区寻找生机,从而冲破“农本商末”的正统理念,纷纷走出家门、经营谋生,先后涌现出数十位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但是徽商的崛起,还应归咎于客观环境的压力和徽州本土经济、文化的内在要求,并在时代的潮流中铸就了自强不息的徽商精神。
 (一)徽商的兴业之路——宗谊结合的敬业精神。徽州原为古歙州,辖六邑(即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六县),北宋末年,宋徽宗赐名徽州。由于中原的世家旺族和黎民百姓纷纷南迁,使原本就地少人多的徽州地区加剧了生存的危机。环境的压力,迫使徽州百姓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如史志记载:“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当地流传一句谚语:“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徽州男儿背井离乡,勤奋敬业以及不甘穷困,矢志千里的抱负和胸襟。
    以家族为单位、以宗亲为纽带,结成封建性的商帮是徽商经营的一大特点。徽州人经商往往以宗族、亲戚和乡党进行组合,并以族规、门规及家长式管理为核心,合伙并力、成帮结对。因此,徽商成功兴业之后,非常注重建宗祠、修家谱、办会馆,从而强化宗族意识,增强商帮的凝聚力。这种传统的企业组合方式,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度时期内,不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发生过重要作用;正是这种传统的组合方式,把大量的徽州人引入了经商之途;也是这种组合方式,使徽商在血缘和地域关系的基础上构筑了庞大的商业网络,从而使徽商在经营和竞争中独领风骚。
    (二)徽商的发展过程——兢兢业业的“徽骆驼”精神。“徽骆驼”精神是胡适先生对徽商精神最贴切的称呼。明中叶之后,大量徽州人冲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惰性、保守、被动的生活方式,“水航陆辇、山负海涵”,南下湖广、北上京城、西出塞外、东达海滨,甚至漂洋过海,捕捉商机,其出行的势头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徽商多由小本起家,从小商品和土特产品起步,或通过学徒、打工积累经验,伺机发展,大多通过自己劳动或变卖家产积累资金,也有通过亲朋筹集、借贷或合股经营。徽州产粮较少、但物产丰富,陆路交通困难、但水运便捷,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将本地需要的商品从外地输来。正是这些手拿少许银两、身带背包栳伞、呼朋唤友的乡民,使中国的商界为之震颤。特别是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随着徽商资本积累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徽商的业绩走上了极盛时期,不仅赢得了天时,垄断了两淮盐务,积累了其他商帮难以匹敌的巨额资金和大部分地区的茶、木经营;而且占据了地利,享用着黄金水道和南北运河的便捷交通。
    徽商经营的品种很多,盐、典、茶、木、纸、墨、笔、砚、布匹、丝绸、粮油、陶瓷、漆器、药材和文化用品等无所不包,尤以盐、典、茶、木为经营之最。徽商的活动范围很广,其经营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江浙一带、大运河两岸、景德镇与鄱阳湖之间。徽商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怕挫折,锐意进取。出门经商折本、失败是常有的事,但徽商的精神是“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大有“驴上徽州、不死不休”的执著和憨劲。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徽骆驼”精神,才使徽商得以“雄起阡陌”、名振四方,从而造就出数百年不衰的徽商帝国,成就了如此辉煌的徽商历史。
(三)徽商的经营艺术——贾而好儒的重教精神。古老的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之地,许多商人本身就是文人、儒士,笃信“富而教不可缓”,贾事儒行、为贾为儒、自然结合。这种贾儒结合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徽商在本质上属于儒商,反对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因此,徽商赚取的利润并不完全用于扩大经营,崇文尚义、尊师重教成为徽商做人的根本和根深蒂固的观念。随着徽商的兴起,许多商业巨子纷纷在家乡捐资助学,造福桑锌,对族中聪颖好学的子弟给予资助,并将此列入家典、世代尊行,至明清时期,徽州的教育程度居全国之首。据统计,清康熙年间,徽州共有学社562个、书院54所,至于义塾、私塾、书堂、蒙馆就更多。有的书院容传道、授业、藏书、祭祖、和生活、娱乐为一体,院宇间巷弄相通、回廊相连、匠心独具、气势恢弘。由于教育发达,文风昌盛,使古老的徽州人才辈出,贾仕如云,巨商、显仕不乏其人,从而孕育了一派丰厚的古徽州文化底韵。
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徽商掌握了一套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营艺术。在经营方式上,徽商采取囤积、走贩、放贷、垄断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差牟利,在实践中建立起符合自然经济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在经营策略上,徽商把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贯穿于商务实处,多谋略、工心计、精计算,对外广交朋友,对内知人善任,重点结交仕宦、文人,以便通晓信息、抓住商机。经营致富的徽商常常将大量的资金转化为资本。如徽商开设的茶行,在毛茶的收购季节,将大量资金贷给急需用钱的茶商,而后又代理销售茶商的茶叶;如徽商开设的米行,当米谷丰收的年成大量收购,并将收上来的粮食当给当铺,从而既腾出资金、又免去存费,待米谷紧俏、价格上涨时司机赎回抛售,从中获利。由于注重经营,加上能够较强地适应客观环境,善于在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中捕捉商机,因此,徽商的足迹遍及各地。徽商云集的都市纷纷开店设铺、拓街建房、造亭楼、办会馆、建园林、辟码头,从而推动了市镇建设,享有“无徽不镇”、“无徽不商”之美誉。
官商互济、儒政相通,被徽商奉为经商理财之信条。以贾进仕、商举并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声誉、声望),往往为逐名高而不惜血本、一掷千金。官商互济不仅提高了徽商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无形资产,同时可以争取较好的政策环境,获得一定的政治保护,享受封建垄断特权,从而为商业生存、发展带来便利。同时,徽商的发展也忘不了国家的困难,当国家危难之时,徽商能挺身而出,捐资助政。据《两淮盐志》及有关资料记载:乾隆六年淮扬水灾,徽商黄仁德等人捐银7万余两,次年又捐银24万两。乾隆6次南巡扬州,其接驾事宜均由徽商江春操办,所花银两不下千万;其次,江春用于军需、军饷、赈灾、贺寿等花费的银两高达1120万。对于江春这样的捐输大户,当局既然是心中有数,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即江春筹办400万两军需的同时,乾隆加授江春为“正一品光禄大夫”,并追封三代、光宗耀祖。
(四)徽商的经商理念——以德治商的诚信精神。徽商在本质上属于儒商,信守市场与权利并重、竞争与友谊共存。在经营理念上,徽商继承了儒家学派诚实、守信的传统思想,将商誉看作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重商德、守诚信、以质取胜、市不二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因此,徽商并不惑于眼前小利,而是在品牌、质量上精工细作,并注重无形资产的建立,涌现出许多“老字号”商铺,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和优质服务去奠定合作的基石、建立良好的信誉。因此,深得顾客和商家的信赖。
以茶商为例:首先十分看重毛茶的质量,收购的毛茶要细嫩、紧结,碰到死茶、烂茶、断折、红蒂等现象较多的即拒绝收购,并总结出一套鉴别毛茶的方法和标准,因此,茶叶生意越做越旺。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商在京都的茶商字号达166家,小茶店数千家。同时,茶叶作为我国当时重要的外销商品已远销欧、美大陆,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丝出口地位。18世纪末,仅英国每年就进口华茶1900万磅,1832年仅广州一地出口茶叶总值就超过1500万元,尤以祁红、屯绿最受欢迎,分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1929年美国费城国际评赛会优胜奖。
二、传统的经营方式是造成徽商衰落的主要原因
沧海横流、国势兴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徽商虽然捕捉到无数次机遇,但也遭遇到更多的挑战。由于历史的局限,徽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战乱和统治阶级的盘剥,而最终走向衰落。就其原因,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以便从中找到徽商衰落的答案。
(一)未能挣脱封建传统思想的羁绊。徽州人很重视经商,但更重视业儒。因为经商只能取得财富,如通过科举取得官位后不仅同样可以发家致富,而且凭借政治地位和特权为家族、后代带来的巨大影响乃是经商所无法得到的。因此,在徽商的骨子里,始终未能摆脱“以农为本、以仕为尊”的传统思想。正如一位徽商说道: “仕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可见,“贾而好儒”道出了大多数徽商是在科举失败之后转而经商,反映出一种“不得仕而商”的无奈心态,好儒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目标。正因为好儒,才使得徽商最终无法摆脱封建的羁绊。因此,在生意场上官商互济,左右逢源,当他们经商梢有成就后即转贾为儒,甚至为逐功名而不惜万金。有的徽商虽身在征战商场、但心在科举功名,把科举仕途作为终身追逐的目标,从骨子里反映出拘礼成规、倾心儒业,进而导致对自己职业的彷徨。
(二)浮躁奢靡之风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徽商发迹之后往往不注重扩大生产,转而由原来的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变成了贪图享受、逐利功名。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田、置地、修祠、建房、取妻、纳妾、续谱、立坊,从而造成商业资本的逐步萎缩。如清咸丰年间,徽商汪定贵花黄金百两、白银八十万两在家乡修建豪宅承志堂。全宅有七个楼层、九个天井,房屋60间,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前后三开间结构、两进回廊,前有天井、外院、内院,后有书厅、花园、鱼塘,还有娱乐厅、麻将厅、鸦片厅、小姐楼阁和保镖、女佣住室等等,整幢建筑装饰考究,砖、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铺排遗风可见一斑。有的为了赏赐一个官位而挥金如土、攀亲折桂,不仅消耗掉大量的财富、影响商业经营和再生产的扩大,而且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
(三)国内官府盘剥、国外资本入侵,致使徽商元气大损。官商互济是徽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之本。清乾隆之后,由于国势衰落,苛捐杂税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日俱艰难。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革除淮盐积弊,削除盐运垄断,改“纲法”为“票法”,使徽商中依靠垄断发迹的盐商一蹶不振、日渐衰落。随后,典当业也因加增典税、垄断质铺,加之国外金融资本的入侵而遭败业。清光绪之前,由于国外不谙种茶之法,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但富裕起来的茶商未能居安思危,随着东南亚国家的种茶成功,对中国的茶商构成威胁。加之制茶工艺原始、茶商因循守旧和清政府提高茶税等等,使得中国茶叶的出口量逐年递减。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国外资本渗入,海外商品大量倾销国内市场,致使徽商从整体上失去了垄断地位,进而导致徽商在激烈的竞争中江河日下、逐渐衰败。
(四)战乱年连,导致徽商走向衰亡。绵延战乱,使徽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之后,刘宗敏强征暴敛、筹集军饷,仅在京城就抓徽商千人,掳银两不计其数,造成京城徽商纷纷破产。清咸丰之后,徽州战乱长达十多年之久,帝国主义入侵浩劫、清军纵兵大掠、义军征战烧杀、团练输捐搜刮,几度重创、几度浩劫、几度摧残,致使徽商最终走向衰亡的道路。
三、     从徽商的兴衰看现代企业经营
    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就等于人类失去记忆。当徽商经营的鼎盛时期,正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新生资本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期。徽商的发展虽然对扩大社会分工、繁荣都市经济和促进中国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终未能摆脱封建的桎梏而被现代企业经营大潮所淹没。今天,虽然徽商的话题已成历史,但徽商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厚的文化遗产、陈封几百年的珍贵史料和一件件鲜活的历史故事,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一)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国度里难以萌发兴新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沧桑巨变、物换星移,徽商在经历了漫长的辉煌岁月之后而悄然止步,看起来似乎不可理解。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徽商发展的历史就不难看出,徽商毕竟是一个小农意识极强的封建商帮,他的“好儒”虽然促进了商业的理性发展,但也强化了自身的封建意识。因此,在充斥着宗教伦理、尊卑等级的封建社会里,怎能容得新生资本的萌芽和发展。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徽商也曾参与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但总体上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而显得软弱无力,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经商方面,缺少竞争意识和系统的经营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能被动地依存或维系当时的体制。因此,这种寄生于封建生产关系和拘礼于小生产经营理念的经济组织,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走向衰亡。                                                      
   (二)封闭的市场必然造成经济衰退和政治衰亡。古丝绸之路作为开辟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和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其意义不仅在于国际交流,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缔造了盛唐时期的辉煌。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棉、茶、瓷器、漆器、药材、水银、硫磺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从而为增加中外贸易、繁荣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商机。但是,明王朝之后,统治阶级大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把海上贸易视为“倭患”,规定中国百姓“片板不许入海”,“私载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者处斩”。汪直等人为了冲破海禁,期求做一个合法商人,不仅最终的结局是以身试法,而且落得一个“倭寇”的骂名。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海上贸易已是大势所趋,封闭的结果必然造成自己经济上的衰退和政治上的衰亡。
   (三)竞争是推动资本循环和激励企业经营的根本动力。徽商的崛起,除了具有不辞劳苦、勇往直前的“徽骆驼”精神之外,依靠垄断、获得政府保护下的垄断利润是徽商发迹的重要原因。然而,市场毕竟有它内在的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行业被垄断经营,最终将会扭曲经济结构、破坏市场规律,从而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徽商之所以在传统商业的鼎盛时期而突然止步,其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封建垄断经营中失去了内在的活力。因此,在国外资本强烈冲击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然失败,这一沉痛教训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已多次得到验证。徽州的盐商犹如我们今天的国企,在经济高度一体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记取这一沉痛教训,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对于至今仍在通过政府垄断而享受经营特权,利用垄断赚取高额利润的国有企业来说,无不起到最好的警示作用。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现代企业经营的根本保证。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纵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使企业和个人的财产得到保护,社会资本才能有效的积累,人们才能从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中获利,从而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但在徽商衰落的社会环境里,由于朝廷腐败,战乱绵延,致使经济极度衰落、百姓民不聊生。在政治环境上:封建统治制度百孔千疮,国内缺少良好的经营场所,经营者缺少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政府。徽商汪直本来只要求朝廷开放海禁,以便国人觅利商海、戍守边疆,但封建王朝非但不准而海禁更严,且屡次派兵征剿,致使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经济环境上:官商勾结、体制混乱,政府加重剥削,起义军劫富济贫,导致徽商纷纷破产。在政策环境上:封建政府一贯采取轻商政策,清咸丰年间,出身于徽商家庭的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主张改革币制,防止通胀,以便缓和危机,繁荣经济;但由于与清政府搜刮民财的方针相悖而被斥之为受商人指使、替庶民奏本。许多富商巨贾因不满朝廷政策而弃商归隐,一些本小利微、惨淡经营的商人,因经不起盘剥最终又纷纷回到农民阶层。   
市场是广阔的,但市场又是残酷的,如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将受到无情的惩罚。在现代企业经营国际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沉痛教训。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地    址:合肥市荣事达大道10号
                       电    话:0551—2642787                             
                       邮    编:230001
                                     2004年9月28日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