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文化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徽商精神与安徽对外开放战略
发布时间:2006年07月06日   阅读次数:3580次  
徽商精神与安徽对外开放战略
 
李  辰  苏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是以地源为依据,对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称呼。徽州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至明成化、弘治年间有了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商帮。明嘉靖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徽商及徽商研究发展
徽商的足迹曾经踏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最远到达了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的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成为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的特点。明万历年间的谢肇在《五杂俎》中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正是由于徽商的成功,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不断对徽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徽商单个个体的经营发展的历史,总结徽商的经验。如徽商的形成发展、徽商资本积累和运作、徽商的经营活动的地域和对徽州与各地方经济联系的研究、徽商经营行业特性、徽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徽商的“儒”商性、徽商的商业道德、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徽商与徽州的教育、徽商的地缘和亲缘观念、徽商的爱国、进取、竞争和勤俭精神等等。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对于指导我们修身、齐家大有裨益。
而事实上,徽商的经验对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徽商研究从微观研究进入宏观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徽商研究的成果只有从微观领域步入宏观领域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也拓宽了徽商研究的思路。徽商的经验和精神也能够用以治国和平天下。
徽商研究除了从经济角度对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以外,徽商精神中所蕴涵的“走出去”的精神对于如何制定我省对外开放战略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徽商“走出去”精神的动力来源于自然条件的“重围”
徽商的“走出去”精神来源于自然条件对徽州人的限制,徽州地区的人迫切需要打破自然所造成的限制,突出重围,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徽商的发源地徽州府,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山多林密,海拔高程与相对高差都比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而且都很窄小,没有成片的耕地,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而这两分薄田的水土保养能力较差,加之土质贫瘠,多云雾,少日照,有利于林木生长,却不适宜于粮食种植。这种地理条件加上人口大幅度增长,给徽州人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限制了本地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徽州人意识到,不能坐困此地,必须走出自然“重围”,才能有出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徽商强烈的走出去的意识。如“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徽州人出外经商的风气不仅年龄很早,并且所占比重很大。徽州很多人很早就出外经商,《豆棚闲话》中说:“徽州俗例,人到十六就要出面做生意。”。徽州从商人数比例也很大,根据《太函集》卷十六《兖山汪长公六十寿序》中明代歙人汪道昆说“吾乡业贾者什家而七。”而溪南“贾者什九”。等记载足可见徽商走出去的状况。
三、目前安徽省所面临的无形“重围”
目前安徽省也处于重重包围之中,这种重重包围已经不是徽商时代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是由于经济和思想方面形成的障碍,使得安徽陷入了类似于当年徽州的景况之中,虽然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始终未能将这些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 经济的落后,陷入了周边省份的经济“重围”之中,阻碍我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在经济排位上,安徽一度是排在华东7省市中的上海和江苏之后,位列第三,但如今却掉在了倒数第一的位置,而且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见表1)。周边省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使得其对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力强于安徽,形成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上对安徽的包围,从而阻碍了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各省经济实力排位
地 区
分 值
新经济指数位次
人均GDP位次
地 区
分 值
新经济指数位次
人均GDP位次
北京
97
1
2
42.9
17
21
73.3
2
1
42.8
18
11
60
3
5
42.2
19
20
59.1
4
3
42.2
20
15
51.6
5
6
42.1
21
13
51.6
6
4
41.8
22
18
48.4
7
7
41.4
23
25
48.2
8
29
41.3
24
23
47.9
9
8
40.8
25
16
47
10
9
40
26
22
45.4
11
19
40
27
31
44.8
12
14
39.8
28
30
44.5
13
24
39.7
29
12
43.7
14
26
39.4
30
10
43.5
15
17
35.9
31
28
43.3
16
27
 
 
 
 
资料来源:《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经济日报》,2003年6月13日
 
2、思想意识上的落后于周边地区,进一步限制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发展,陷入了思想上的“重围”之中。由于安徽农业经济支柱以及经济上的落后,造成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倾向于保守,突出表现在落后的经营理念等方面,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中的障碍。而同时周边地区省份的思想意识强于我省,不论从对外开放还是招商引资上,吸引力强于我省,因此造成了周边省市对我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围困。
由于经济和思想上形成的包围,比起当年徽商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的限制更可怕。因此,虽然每年我省各级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招商引资,实行各种措施促进对外开放,但是收效却比较小,这与我们处在经济和思想的重围之中有直接的关系。
四、 突出重围天地宽
在以往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将精力主要放在“引入”上,要加速我省对外开放,保证招商引资成效,就必须突破重围,学习徽商“走出去”的精神,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开放战略和招商引资策略。推动我省企业、人才、资金和技术“走出去”,尤其是人才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在于:
第一,通过“走出去”,从外部积累资本,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徽商一般走出徽州以后,经过艰苦奋斗,在徽州以外的地方积聚大量财富。同时由于徽商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往往会将这些财富部分回报家乡,架桥修路,兴办学校,兴建房屋等,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现代安徽人同样具有乡土的亲情,通过“走出去”,在省外积累资本,再回到本省,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这种回归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由于与我省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留得住、壮得大,保证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效果。这从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对内地的投资中也可以看出。
第二,带动了省内相关一批人。从徽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徽商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地缘和亲缘观念,借助这种关系,结成商帮,共同发展。同时,一旦有一个先行者致富,就会带动其血亲和地缘关系的人。如“汪道昆的曾祖经营盐业大获成功,‘于是诸昆弟子姓十余曹皆受贾,凡出入必公所决策’”。“夫两邑(此指歙、休宁)人以业贾故,契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以故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百家,下者亦数十家数家。”。现代安徽人同样具有这种观念,必然能够带动一部分人致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许多人由于具有海外关系而发展起来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三,走出去、游历广,拉动了安徽与外界的交流,扩大安徽在国内外的影响,将安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引进了外部先进的资源,并带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加强了徽州与外界的交流。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无形中对徽州起到了免费宣传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徽商游历,形成了交通的需求,促进了徽州当地交通的发展,从《天下水陆路程》中,记载的143条路程中,从徽州为起点和终点的路线有14条;《天下路程图引》中记载的全国交通路线100条,徽州为起点和终点的也有15条。带动了交通的发展。现代安徽人只有走出安徽同样能够实现当年徽商走出去的效果。
五、 “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举措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政府应该借鉴徽商“走出去”的精神,制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我省企业和人才走出去我省,到外部发展,壮大后在为我省作贡献。
“走出去”开放战略事实上是精神上开放过程,政府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应本着精神推动为主,辅之以行政经济推动手段的策略。以“走出去”为手段,以“引进来”为目的。
第一,转变各级各部门的观念,实现政府各部门对“走出去”理念的认同。只有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者问题,才能保证战略实施效果。
第二,加强“走出去”理念的宣传;
第三,减少行政干预,简化商品输出、企业对外投资、人才对外流动的手续;
第四,通过政府驻外机构,协助走出去的安徽人和安徽企业的发展;
第五,加强与“走出去”企业和人员的联系,使得“走出去”最终落实到“引进来”上,从而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
第六,加强中介组织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通过商会等中介组织,帮助企业和人才“走出去”,并通过商会联络在外的安徽企业和安徽人;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等:《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2、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经济日报》,2003年6月13日
4、新华网安徽频道:2003首届徽商大会专题
5、安徽省企业家联合会网站徽商大会专题
 
通讯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357号安徽证券大厦9楼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安徽省分会
 
邮编:230061
电话:2845736
Email:lchsu@163.com


《火敦煌洪氏统宗谱》卷五十九,详见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详见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同上
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P40;P41
同上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